“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通识课程教师午餐会顺利举行

发布者:徐幻发布时间:2023-07-02浏览次数:428

为进一步推进思维导向的通识课程建设,2023年6月26日中午,一场以“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为主题的通识课程教师午餐会在闵行校区办公楼221室线下和腾讯会议线上同步举行,吸引了50余位校内外教师参会。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周先荣教授主持。

 “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通识课程教师午餐会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此次午餐会特邀我校哲学系晋荣东教授作报告“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晋荣东首先为大家解读了《华东师范大学通识课程纲要》和通识课程准入标准。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积极推进“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推出由“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经典阅读课程群和模块课程群组成的“金字塔型”通识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激发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他建议每位有意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都应仔细阅读学校关于通识教育的文件,找准自己课程的定位。同时他指出,课程的教学目标不需要面面俱到,教学方式也并非越多越好,形式要始终为内容服务。

哲学系晋荣东教授作报告“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

随后,晋荣东教授结合自己多来年开设的通识教育模块课程“批判性思维”,分享了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深入思考:

如何理解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包含性格倾向与认知技能两个维度。前者指与能否积极主动、准确恰当使用认知技能相关的内在意愿、个人品质或倾向。后者涉及可以使用哪些方法来分析、评估和建构论证以便能够理性地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缺乏认知技能的批判性思维是空洞的,缺乏性格倾向的批判性思维是盲目的。

在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性格倾向与认知技能,哪一个更重要?

鉴于一门课的学时有限,修读学生不太可能娴熟地掌握和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技能,因此必须在教学中确立培养批判性思维性格倾向对于批判性思维认知技能的优先性。因为只有发自内心地认同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具备学习和使用批判性思维知识、方法的内在意愿,才有可能在课程结束之后继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那些认知技能。

如何处理逻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关系?

批判性思维教学应当落实到认知技能的层面,必须坚持逻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逻辑学不仅具有作为现代科学共同基础的工具价值,还具有启发民智、转换观念、确立导向等社会文化功能。在教学中,要强调逻辑思维的“四项基本原则”: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论证有说服力。

关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课程实现形式

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少可能有两种课程实现形式:一是“批判性思维”专门课程;二是体现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整合性课程。前者的长处在于能够提供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系统知识,培养和提升通用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教师往往难以在讲授中将批判性思维的理念、方法与修读学生的特定专业或个体关切有机联系起来,使得学生难以充分理解批判性思维介入专业学习与学生个体关切的具体途径。而整合性课程能够克服专门课程可能存在的不足,是当代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应当大力发展的,但这需要教育者先受教育。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规则传授与判断力培养

一些学生往往能够对批判性思维的一般规则有很好的认知,但却不知如何恰当使用。要将批判性思维的一般规则恰当应用于具体情境,除了需要关于规则的知识、与具体情境相关的种种实质性知识等,还需要联结一般规则与具体情境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的培养对于一般规则的学习具有优先性,而范例推理——学生对不同案例之间的同异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通过类比或模仿范例来解决与当前案例相关的问题——是培养判断力的重要途径。

作业及其批改、讲评在批判性思维教学中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一般规则恰当运用于具体情境。有针对性地批阅学生的案例分析并进行反馈,开展优秀作业分享,师生之间围绕作业进行往复交流与讨论,对于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意愿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教师自由讨论

与会教师对晋荣东教授的精彩报告报以热烈掌声,纷纷表示对于批判性思维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深受启发。在轻松融洽的午餐氛围中,大家还就如何开展批判性思维的测评、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和“三大纲要”对师生的宣讲、学生的学习任务量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本次午餐交流会,旨在进一步深化教师对于“思维导向”通识教育理念的理解,推动思维训练目标在具体课程中的落实。午餐会这一轻松、高效的教研形式,得到了参会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后续,教务处将为通识课程教师搭建更多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以研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