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虚拟教研室主办的“AI赋能思维教育,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建设研讨会”在闵行校区办公楼403举行,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唐玉光,校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罗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周爱民,教务处处长周先荣,“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主讲教师,院系教师代表,教务处工作人员等4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刘俊升主持。
会议伊始,周爱民院长首先为大家分享了《大模型赋能教学转型探索与实践》专题报告。他从大模型给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谈起,结合学校自主研发的ChemGPT、大模型与外部工具的结合案例介绍了微调模式构建教育大模型、外部工具模式构建教育大模型两种大模型赋能教学方法。同时还向与会人员展示了由学校联合研发、构建的高校《计算生物学》教学场景(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唯一演示的中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典型应用案例),以及学校自主研发的小花狮数智教材,具体分享教育大模型在课程中的实践探索。周爱民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生成式AI的出现,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变革的机遇,作为以师范教育见长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建设成为引领育人创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当在智能教育领域勇于作为、有所作为。
周爱民院长分享《大模型赋能教学转型探索与实践》专题报告
随后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教育学、中国文学、历史学、生物科学等19门课程先后分享了课程开课情况、教学设计、课程成效、AI赋能情况与未来建设设想。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唐玉光、校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罗岗针对课程群建设提出宝贵意见,比如: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应瞄准思维训练核心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内容选择应凸显本学科独特思维,不求多而全,思维种类表述应规范;思维训练应盐溶于水,蕴含在人类重大问题或学科交叉之中,不局限于学科内部讨论;进一步丰富课程群资源,开设平行班,建议尝试突破一级学科,聚焦学校“量子科技”“冷战史”等新兴或优势学科领域开设课程;组建教研团队,针对AI赋能分类指导、精准对接。
现场专家点评
会上,与会人员围绕“AI赋能工具与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团队建设”“思维教育教学模式”等关键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教务处处长周先荣总结发言。她首先对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团队的投入以及取得的课程成果表示感谢。她强调通识教育在学校卓越育人模式中发挥着培根的关键作用,学校高度重视,目前正开展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专项督察。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作为学校“金字塔型”通识课程体系的第一层,是全校通识课的标杆,在数智化时代大背景下通识教育如何升级与转型、如何培养学生全面而多样的思维能力,希望可以率先探索答案。
教务处处长周先荣总结讲话
华东师范大学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以“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为策略,积极构建“少而精、博而通、超越单纯知识点传授,以思维训练为特色”的“金字塔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本次研讨会有效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助推通识教育AI赋能与转型。后续教务处将分类对接、加快跟进,结合《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工作方案》,打造系列AI+课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