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X”微专业宣讲会顺利举办

发布者:张澍钰发布时间:2024-06-05浏览次数:316

面对高等教育智能化时代的挑战,我校主动求变,建立“AI+X”微专业,培养能够跨学科应用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帮助本科生们更好地了解“AI+X”微专业,5月29日下午,教务处、大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举办了“‘AI+X’微专业宣讲会”。活动邀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江波副教授、数学科学学院黎芳教授、地理科学学院周立旻教授、美术学院章文副教授、传播学院副院长于晶副教授担任主讲人,由教务处副处长张艳虹副教授、主管林德龙老师主持。

图片1.png

微信图片_20240531155708_副本_副本.jpg

江波副教授对“AI+X”微专业的培养背景与目标、培养思路与特色、培养形式、课程体系、基础课程设置等基本概况进行了详细介绍。“AI+X”微专业课程包含AI基础课、AI+X两个模块,江波副教授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特点、课程师资等方面为同学们详细解读了《人工智能导论》、《AI基础课程介绍》、《大语言模型应用与实践》、《智能系统设计与应用》、《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5门AI基础课,向同学们展示了AI+X 微专业的普适性、智能化、个性化、实践性与系统性。

图片2.png

围绕“AI+数学”这一主题,黎芳教授从时代发展需求、行业趋势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三方面出发,介绍了建设AI+数学微专业的背景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该微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特色亮点。黎芳教授指出,除AI基础课程外,AI+数学微专业还包含《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和《数字图像处理》两门AI+数学融合课程,因此建议具备基本的数学和编程能力、修读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或者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熟悉MATLAB或Python编程的大一至大三本科生修读。

周立旻教授从“AI能自动完成空间分析,为什么还要微专业”这一问题着手,分析了AI时代地理学的新机遇,并指出,“AI+地理”微专业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素养、空间智能素养以及多学科拓展能力。通过《空间GIS》、《GeoAI与数字人文》、《人工智能、数据和区块链》等核心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具备地理学知识和AI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让学生在未来能够对接地理信息行业、互联网行业、科研机构与政府部门。

章文副教授以《AI+美术 科艺融合 创新无界》为题进行了分享。章文副教授表示,“AI+美术”微专业旨在令学生掌握AI与艺术相融合核心技能、提升创新思维与跨学科实践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与国际化视野,包含三门AI基础课程与《人工智能艺术基础》、《AI艺术活动策划》两门AI+美术课程。此外,章文副教授还向同学们展示了往届学生在AI+美术课程中创作的部分课程作品,生动彰显了“AI+美术”微专业对学生将AI技术应用于艺术创作美术学科教学、艺术活动策划等领域的实践意义。

图片3.png

于晶副教授表示,基于传播学院融媒体中心以及全栈式、全流程“中央厨房”融媒体教学体系建设的“AI+传播”微专业包含AI基础与融合传播两大模块,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创意写作与媒体内容生产能力。“AI+传播”微专业设置《大语言模型与创意写作》、《智能媒体内容生产》、《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传播实践》三门AI+传播课程,不限专业,不要求先修课程,对于零基础学生十分友好。

活动中,同学们表达了对AI+X微专业开设的期待,同时也提出了关于专业选择、课程周期、课程难度、学分修读等问题,五位老师给予了亲切解答。

微信图片_20240531164934_副本.jpg

近年来,AI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模式识别和智能决策等优势,深度渗透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语言学、教育学、医学乃至哲学等学科领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多层面、多向度、多样态的影响与挑战,人工智能与学科建设的双向赋能已刻不容缓。本次“AI+X”微专业宣讲会的举办,不仅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了我校“AI+X”微专业开设的最新情况,更激发了学生深度参与“AI+X”微专业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