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科普创作能力 突出科学教育主题

上海市第十六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暨华东师范大学科普创作实训营开营

发布者:王华文发布时间:2024-07-11浏览次数:233

2024年7月7日,上海市第十六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暨华东师范大学科普创作实训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开营。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孟宪承书院、科学教育研究与教学中心、大学生学业发展与指导中心共同承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秘书长江世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董长军,华东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与教学中心执行主任裴新宁,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课程建设与技术中心主任吴平颐,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副院长、培训班班主任苏振兴,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王华文,以及本届培训班全体44名学员,共同参加了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jpg

11合照.jpg

开班仪式上,董长军副理事长首先代表科普作家协会做致辞发言。他对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科普创作培训班、竭力推进科普教育发展的工作表示感谢,对新学员寄予厚望。吴平颐老师代表华东师大对协会长期以来的信任与支持表达了感谢,介绍了学校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的工作举措和实践成果,强调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学员们积极参与科普创作实践,提升科学教育能力。随后,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秘书长江世亮为第十六届培训班学员代表授旗,嘉宾为本次学员代表颁发了学员证、录取通知书以及学员手册,苏振兴老师对本次培训班的创新举措和学习要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上届优秀学员黄锦同学分享了关于个人课题选定与科普创作的宝贵经验。本届新学员中,华东师大中文系的田智睿同学表达了对未来作为教师利用科普为学生架起科学桥梁的憧憬,上海交通大学的媒体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科技新闻方向的博士生马文斌同学展示了利用个人专长深化科普内容创作的愿望和形成更高水平的科普传播能力的期待,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的邹慧娟老师也表达了将科普深度融入课堂实践的深切期望。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韩海娟同学代表本届培训班学院宣读了《不忘初心,勇担新时代科普重任》倡议书,号召在校大学生和青年科普爱好者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与知识普及的浪潮中,携手并进,为提升社会整体科技认知水平与创新能力贡献力量!

拼图00.jpg

拼图2.jpg

权威解读 | 科学知识是探知世界的方式和发展思维的工具

开班仪式后,华东师范大学裴新宁教授做了题为《理解科学教育》的报告。裴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学术领域关于科学教育发展的七个基本共识、科学教育的基本取向、研究范式的转变、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前沿研究成果。她认为,科学教育改革设计要以“人如何学习”为底层逻辑,要将科学知识和方法作为探知世界的方式、发展思维的工具,将对科学的学习引向“深度”和“真实”。对科学教师而言,在教学中要在完成科学实验后能够引导学生上升对科学的理解。对于学校而言,要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契机,从加强科学类学科的教学、持续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加强教学装备配备和使用等方面着手,提升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在未来,要通过重构科学教育目标体系、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大课堂、利用现代技术辅助科学学习、开展多维度的科学实践活动等,以应对当前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学员们结合报告内容,就 “公众如何更好地参与科学”“科学教育如何创新发展”“当前中国在科技教育领域与国外的差距”等几个问题与裴老师展开交流讨论。裴老师强调,要通过举办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开放科学实验室、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来增加公众接触科学的机会,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科学家应积极参与科普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科学成果,增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和支持。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探究式学习和跨学科融合,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尽管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科学教育模式。

IMG_1496.JPG

裴新宁互动.jpg

专家观点 | 剖析科普作品“六性” 构建科普创作模型

下午,复旦大学的卢宝荣教授做了题为《让公众理解科技:论文如何转化为科普作品》的讲座。卢教授首先以孟德尔遗传定律被发现的故事,让学员们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同等重要”,引发学员们思考投身科普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接着,他详细讲解了科普作品的定义、目标和特点,总结了科普作品的“六性”,即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通俗性、艺术性和逻辑性,剖析了科普作品的结构与逻辑关系,为学员们提供了“论点——引子——证据——情节——结论”的科普论文写作模式。他还强调,科学素质的提升不仅是获取科技知识,更在于理解其产生过程、社会影响及科学精神的传承。所以,我们的科普作品应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把最前沿科学的主流观点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准确传达给公众,让公民理解科学,参与科学,从而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学员们围绕“如何精准定位科普创作的受众群体”“如何巧妙地将尖端科技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等关键议题与卢老师交流。卢老师指出,科普创作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读者,要了解不同群体的知识背景、兴趣偏好及信息接受习惯,才能创作出既符合大众口味又不失深度的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的深度是需要科普创作者对尖端领域要有透彻的了解、深刻的认识、清晰的把握,并且找到科技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连接点,再利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对深奥的科学知识和理念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复杂的概念。

卢宝荣.jpg

卢宝荣互动环节.jpg

专题沙龙 | 学员交流 确定研究课题与个人作品选题

本次实训营还特别针对科普创作和科技传播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从科普作家协会征集了近30个创作选题。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1个选题,结合本次培训班所学、所见、所思和所感,通过文献梳理、调查访谈、实践探索等方法完成研究任务。学员们围绕各自感兴趣的课题展开了激烈的研讨,在思维碰撞中生出创意的火花。

选题.jpg


上海市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是上海市科普品牌活动,始创于2007年,首届就由我校承办,如今已是第十六届。活动聚焦科普创作能力的培养,突出科学教育主题,旨在发掘并培育一批满怀科普创作热情、具备成长潜力及实践能力的在校青年学子及在职科技教师,形成系列高质量的科普成果,促进青年群体科普创作能力的提升,为科普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培训班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有些从事着专业的科普创作工作,更多学员在不同的职业岗位继续保持对科普的喜爱,已成为科普创作和科技传播的新生代。

华东师大历来重视科学教育工作,并有着深厚的人才培养基础。2004年设立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科点,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协-教育部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将科学教育纳入本科生通识教育修读要求,建设“理性、科学与发展”“实践、技术与创新”课程模块和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依托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5个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的科学教育与科技传播活动。近年来,为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建强国家科普能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学校又提出了建设“1+N进阶式复合型科技传播能力培养体系”。整合教育、传播和理科等学科优势,建设了《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慕课课程,开设了《百年诺奖史中的科学思想与方法》精品通识课,启发学生思考科学发现的底层逻辑,培育创新型思维与能力,并掌握科学传播理论与方法。各院系多途径选拔和推荐优秀学生参加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未来,学校将继续建设高质量科技传播课程与活动资源,搭建科技传播教学与研究平台,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贡献出华东师大的力量!



文字 | 教务处、孟宪承书院

图片 | 孔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