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经典?”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经典应该如何阅读?”
……
为进一步推进思维导向的通识课程建设,强化分类指导,科学精准施策,2023年12月15日,由教务处主办的与“与经典对话:伟大的智慧中的思维教育”通识沙龙在闵行校区办公楼221开展。沙龙以开放式工作坊的形式聚焦“经典阅读”通识课程,邀请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玉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吕志峰副教授做专题分享,并指导我校科学类“经典阅读”通识课程建设。校内近20位不同学科教师参会,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艾东升主持。
通识沙龙现场
会议伊始,王玉国教授进行了以“品读经典 追踪进化前沿——从《物种起源》中汲取科学智慧”为主题的报告,从开课动机、课程目标、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物种起源》导论”这门课程的建设情况。他强调《物种起源》一书是公认的科学元典,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属于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要以实证为基础,重视内涵和论证过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理论的缺陷与不足,同时以问题为导向,提升理性思辨能力。
王玉国分享“品读经典 追踪进化前沿——从《物种起源》中汲取科学智慧”报告
随后,吕志峰副教授分享了关于“《孟子》讲读”课程的几点思考,对于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课程内容如何设计、课程目标如何确立、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课程考核形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历经三轮开课的打磨-反思-调整-进阶,他最终确立了“篇章推进+专题”的教学方式,运用相关训诂方法,以能力导向聚焦课程特点,创设情景式大作业,引导学生读懂读深《孟子》,感受和领悟传统经典的文化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
吕志峰分享“‘《孟子》讲读’课程的几点思考”
紧接着,聚焦科学类经典阅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何高奇教授结合“《信息简史》”课程,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黄民生教授结合“世界环保名著选读”课程,地理科学学院张帆副教授结合“《寂静的春天》——从环境污染到气候变化”课程分享建设情况,王玉国教授和吕志峰副教授针对每门课程分别给出了独到建议。
我校三位教师分享科学类经典阅读通识课程建设情况
与会其他教师围绕“专业与通识的融合、平衡”“小组作业设置、操作”“课程考核与评价”“通识课程难度把握”等议题积极开展讨论与交流。
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本次通识沙龙活动圆满结束。华东师范大学自2020年起以思维为导向启动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打造少而精、博而通,超越知识点,以思维训练为特色的“金字塔型”通识课程体系。本次开放式工作坊通识沙龙是营造浓厚通识文化、贯彻通识理念、推动思维教育的另一良好尝试,未来学校将聚焦通识课程体系中的不同模块开展更多分类型、针对性的工作坊沙龙活动,促进优秀教学经验的推广与共享,推动师生共同卓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