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虚拟教研室建设研讨会暨2021年校级虚拟教研室验收分享会顺利举行

发布者:吴娉娉发布时间:2024-01-15浏览次数:386

    1月1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虚拟教研室建设研讨会暨2021年校级虚拟教研室验收分享会在闵行校区行政楼403室顺利举行。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我校各教育部虚拟教研室、校级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及核心团队成员40余人参与。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艾东升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虚拟教研室建设研讨会暨2021年校级虚拟教研室验收分享会顺利举行



    会议首先由教育部数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上海数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吴泉水教授以《教育部数据计算及应用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情况介绍》为题进行分享。该虚拟教研室立足新工科(数学类应用理科)“数据计算及应用”专业,坚持“科教产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思路,构建了“校-企、校-校、校-所”多轮驱动运行机制,打造了“课程资源-师资培训-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四位一体虚实结合的教研平台。目前虚拟教研室已开展以“问题-建模-分析-计算-模拟”为主线的专业教育,建设“以科学问题为导向,以应用问题为驱动,强化学科交叉,突出应用特色”的知识图谱和专业培养方案。


复旦大学吴泉水教授作主题分享



    紧接着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交通工程专业分教指委主任、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光教授以《多学科交叉新工科型教育部交通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之探》为题进行分享。该虚拟教研室致力于探索学科交叉新工科专业体系创新建设,已确立了四大建设内容:一是面向新工科范式下的人才需求特性,建设本-研贯通式的课程、实践、创新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三是共建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四是建立跨校教学教研机制,建立联合教学团队,加强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域的教研及交流。




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作主题分享



    随后,世界地理与“一带一路”虚拟教研室、文史哲虚拟教研室、教育技术公共课虚拟教研室依次进行了验收汇报。复旦大学吴泉水教授、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周烜教授进行点评指导。


世界地理与“一带一路”虚拟教研室、文史哲虚拟教研室、教育技术公共课虚拟教研室核心团队成员作验收汇报


    世界地理与“一带一路”虚拟教研室,面向“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集聚了由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领衔的卓越师资力量,建成了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国家一流课程教学团队,打造了国家级品牌课程引领的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通识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世界地理课程群,探索出老中青传帮带、教学与研究融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合作机制,提炼出全球战略思维导向的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全时空育人模式。


    文史哲虚拟教研室目前已完成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并有序开展教学研究,成功开设《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大类选修课。课程由文贵良、唐小兵、刘梁剑、王军君(西藏民族大学)四位教授共同讲授,通过“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汉语汉字的现代认知”“以‘五四’为方法”“边地研究与现代中国”四个专题切入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理解,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思维变革和价值树立。课程设置有讲授课和讨论课,形式活泼,深受学生喜爱。后续将陆续开设三门学科交叉课程。


    教育技术公共课虚拟教研室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金课为基础,在国际组织和多家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下,协同中西部高校共同致力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建设。核心团队专注于学术引领和内容深耕,与多个国际企业持续推出一系列教学产品,为西部协同学校提供了更直接、更有效的实践指引,而协同学校的实践经验经过萃取打磨,又成为生成产品群的一部分,体现出“雁阵效应”,形成了国际化、成果化、前沿性、生态化、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虚拟教研室建设特色。


    点评环节,三位专家对于三个虚拟教研室所开展的工作表示肯定和赞赏,并建议在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虚拟属性,完成去实体化,依托信息技术“往云上去”;对教师和学生在教研和学习活动中的成长进行过程性记录,积极推进评价机制改革;多措并举去吸引到更多兄弟高校参与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建。专家也强调在虚拟教研室建设成果的总结中对于教学成果和学术成果要有所区分。


    自2021年教育部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以来,我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截至目前,我校已获批8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立项建设27个校级虚拟教研室。依托虚拟教研室,由我校发起或参与的各类跨专业、跨校、跨地域的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动显著增加,有效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为提高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