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下午,我校“卓越教学管理干部沙龙:通识教育专题交流会”在线举行。本次沙龙特邀我校通识教育委员会顾问、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通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尤西林教授,以及我校中文系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哲学系副系主任郁锋副教授和哲学系朱晶教授作专题报告。校内外90余名本科教学管理干部和一线教师出席。沙龙由教务处副处长周先荣主持。
卓越教学管理干部沙龙:通识教育专题交流会在线举行
尤西林教授作报告《公共课的通识教育定位》
尤西林教授以《公共课的通识教育定位》为题,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公共课普遍存在的定位问题。他指出,在专业化的大学教育模式下,本科公共课由于缺少通识教育定位,普遍处于模糊混乱状态,有些成为凑工作量的水课,包括文理互补的专业普及课,有些则由无统一教育目标的系列学术讲座构成。
他强调,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为专业教育奠定跨专业的公共教育,具有统一的教育目标。通识教育的公共性有四层涵义,一是各学科之共同基础;二是学科之通;三是专门问题涉及广泛知识领域跨学科、交叉性之相通;四是指向人格主体的成长,包括认知结构、自由意志与情感。通识课虽不同程度地依托客观知识,并且在不同层面对专业教学具有手段工具意义,但通识教育的核心教育目标是内化的主体性结构。因此,无论公共课各特定学科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属性,在其通识公共性教学组织中,均具有广义的人文科学特性。
通识教育实践的当务之急,是使公共课在通识教育思想指导下获得新的理解与定位,例如:文史经典研读既不是基础教育的延续,也不是文科专业的预科教学,而是培养未来社会所有专业出身的社会中坚所必需的通识文化素养教育;高等数学是对事物统一关系论证的数理训练,不仅是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而是构建所有专业可迁移的元认知结构的通识核心课;大学语文的功能已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传授或语言工具训练,而应改变为立足思维素质目标训练“读”“写”“说”的语言实践课程,成为汉语作为民族母语的养护平台;英语不仅是专业知识国际化的工具,而且是内在理解西方文化并支持汉语母语思维反思比较的语文框架;体育不仅保障身体健康,而且是包括思维、意志、情感在内的素质系统的物质性基础,是身体形态的艺术教育;计算机原理与技术不仅是当代专业工具的技能课,也是人工智能时代把握专业创新并内在瞭望人-机之辨、以坚持人性特质的人文精神的必需基础课程。
此外,尤西林还强调,要在大学管理层、教师与学生中开展通识教育观念学习与讨论,这是转变本科教育与进一步开展通识教育的必需前提环节。
汤拥华教授作报告《通识教育与作为自由学习的文学批评》
汤拥华教授以《通识教育与作为自由学习的文学批评》为题,分享了对于通识教育内涵的思考。他首先指出,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通”,一是“学科之通”,即学科之间要形成共同的研究主题,谋求深刻的融通;二是“专业之通”,即学科的融通要转化为专业的重构,落实于人才培养;三是“问题之通”,即学术问题要触及现实问题的痛点,促成批判与创造。
随后,他结合芝加哥大学批评学派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的学术经历,向大家展示了研究和教学上高度的多元主义、自由的学院制度以及课程体系上的创新,所带来的学术想象力和活力。
一所多元主义的大学,主体画面是自由学习,自由学习不仅仅是成才的基础,更是大学的精华所在。汤拥华指出,好的通识教育不仅能为专业学习奠定知识、能力和思维基础,更重要的是其本身所内蕴的自由学习的想象,将为学生未来富有批判性、反思性和创造性的专业研究,提供不竭的灵感来源和情感支持。
郁锋副教授作报告《哲学的功能在通识教育中的表达》
郁锋副教授以《哲学的功能在通识教育中的表达》为题,分享了哲学在通识教育中的功能以及近年来哲学系所做的探索和努力。他指出,通识教育和哲学教育在核心理念上有共通之处:两者的“大用”在于培养心智,哲学教育尤其在培养道德推理、批判性思维以及强化阅读、写作、表达等通用学术训练方面具有优势。两者的“无用”体现为不灌输具体知识,不指向具体实用目标。
哲学系的通识课程建设以三个问题为导向:一是日常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旨在把哲学的教化功能,覆盖到日常生活,该类课程往往从具体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真实的思辨过程。二是经典文本中的哲学问题,旨在满足学生对哲学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三是科学技术前沿中的哲学问题,该类课程带着科学的问题和背景进入哲学的语境,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在课程教学方面,他建议教师应明确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上的区别,具体而言:通识教育强调思维导向、专业教育更多体现学科导向;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尤其原典阅读类课程应注重跨文本,而专业教育更强调密集训练和专业进阶成长;通识课建议更多采用基于课堂学习的考核方式,如课堂交流、汇报、问答等,避免过重的课外学习负担,专业课则可更多采用基于自主学习的考核方式。
朱晶教授作报告《HPS融入通识教育——以<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课程为例》
朱晶教授以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科学史与科学方法》为例,分享了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融入通识教育的尝试。她指出,科学与公众、社会之间的联系正越来越紧密,我们不仅需要理解科学知识,更需要将科学作为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基于证据进行推理,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以及科学如何与个人和社会关心的问题相关联,从而更好地在个人决策中做出理性判断。
该课程试图向学生呈现真实的科学研究情境,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与辩护的过程,呈现科学研究的认知-历史-社会多重维度和真实的立体图景,通过课程讲授、课堂讨论、科学家进课堂、学生参观实验室和研究院所、第二课堂讲座对谈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真正的科学家在做什么、科学家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对他/她的知识进行辩护,以及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与社会文化情境发生互动。
在互动环节,与会人员就深化通识教育理念认同、丰富通识课程形式等话题与报告嘉宾进行了热烈讨论,来自兄弟院校的同行还分享了本校的通识教育实施经验。与会教学管理干部纷纷表示,通过嘉宾们的精彩报告,进一步加深了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为推进通识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