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增强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通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和终身阅读习惯,学校决定建立“华东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研读文库”,选择一批有通识教育价值的著作形成华东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研读文库,服务于师生通识教育课程的教与学。
一、总体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践行“育人、文明、发展”的责任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以促进全体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为目标,以“少而精、博而通、超越知识点、以思维培养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依据,以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为遴选准绳,著作选择中兼顾古今、中西、文理、性别、观点的平衡,建立通识教育研读文库,其目的和要求是:
1.通过“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的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迁移贯通,建立起多元思维模型,达至“思维自由”的境界;
2.通过“经典阅读”课程的阅读书目,引导学生通过与人类经典名著的对话,吸收人类智慧和文明养分,发展理性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品性;
3.通过“科学、艺术、人文”模块式课程的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人、社会的多样性,实现学生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选择原则
文库阅读书目的推荐选择遵循促进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艺术品格、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文库书目选择的具体原则是:
1.适切性。选择的阅读书目须与本科阶段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内容难度适宜,阅读量适当。
2.权威性。选择的书目在其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包括作者、译者、版本等的权威性。
3.可读性。选择的书目不仅考虑其思想和学术价值,也要兼顾阅读和欣赏价值,具有逻辑严谨、文笔流畅等特征。
4.通识性。选择的阅读书目应能代表或体现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知识与价值观,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养。
5.全面性。阅读书目的选择应体现不同时代特征、不同的文明和东西方之间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典籍。
6.动态性。阅读书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可增可减。
三、文库结构
文库结构对应于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视具体情况再进行分类。
1.第一部分:“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阅读书目,拟推荐若干本。这部分阅读书目又分两类,一类是“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通识阅读书目,拟推荐10本;一类是“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学科阅读书目,每个学科拟推荐3-5本。
2.第二部分:“经典阅读”课程阅读书目,拟推荐20本。20本代表经典的阅读书目都应该对应成为一门“经典阅读”课程。
3.第三部分:“科学人文艺术模块“课程阅读书目,拟推荐50本。这部分阅读书目分为三类:第一类科学模块阅读书目推荐20本;第二类人文模块阅读书目推荐20本;第三类艺术模块阅读书目推荐10本。
四、建设举措
为了更好建设文库并推动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的开展,充分发挥文库的育人作用,将以下述举措配合之。
1.在通识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研读文库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推动经典阅读书目又计划转化为通识教育的经典阅读课程,推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尽可能与通识教育研读文库推荐书目的内容相交叉、相重叠。
2.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在学校图书馆设立通识教育研读文库特藏室和通识教育研读文库阅览室、研讨室,定期举办通识教育读书活动、研讨活动、讲座活动。
3.规定本科学生在读四年间应该阅读的书目的数量和质量,与学生的荣誉学位相联系,造就一批科学人文艺术素养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强的栋梁之材。
4.学校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具体策划指导通识教育研读文库的建立和各类通识教育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