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列表(23门)

发布者:郭源源发布时间:2022-05-21浏览次数:657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中国文学

开课单位:中国语言文学系  任课教师:文贵良 教授;朱志荣 教授;汤拥华 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之变为线索,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国文学研究如何处理四种思维的复杂关系,探讨面向当代的中国式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如何可能的问题。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实践三部曲的方式进行 : 教师讲授以个案为抓手,具体展示思维转型的方式、过程与影响 ; 师生讨论力求在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形成思维方式的碰撞 ; 学生实践分小作业和大作业,让学生在创作与研究中开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历史学

开课单位:历史学系  任课教师:范丁梁 副教授;赵四方 讲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历史学发展史为线索,以史学研究个案为基础,理论与经验相结合,史料与史著相结合,旨在改变“学历史等于识记史实”的刻板印象,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学中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状况、历史思维的学术特性、历史思考的现实功能等有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处理历史问题和历史信息,从而更好地用历史思考来提高自我的通识修养。课程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讲授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中心,学生讨论强调文献阅读训练、观点陈述训练和历史思维训练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哲学

开课单位:哲学系  任课教师:郁锋 副教授;刘梁剑 教授;潘斌 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通过以“静”的哲学理论为刺激物,激发同学们学习“动”的哲学运思能力,学习像哲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涵养批判反思、穷理求道的哲学精神。课程按专题讨论展开。每一专题贯彻“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育原则,围绕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展开 ( 理论 ),突显一种哲学思维方式 ( 方法 ),体会批判反思、穷理求道的哲学精神 ( 德性 )。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数学

开课单位:教育学部 教师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汪晓勤 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工作坊、读书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历史的深处,探寻那些重要概念、公式、定理、问题解决以及重要学科分支创立背后的思维范式,分析、总结、鉴赏、领悟和运用归纳、类比、求简、审美、跨界、化归、构造、反驳、演绎等思维方式,接受数学思维、思想、方法和精神的洗礼,感悟数学背后的人文精神,由“求技”走向“问道”。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物理学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程亚 教授;武海斌 教授;张晓磊 副教授;马学鸣 教授(课程顾问)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不仅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且蕴含着宝贵的人类思维价值。本课程以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典型事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学科史上的革命性突破感受定律、公式、理论等背后的思维力量,理解贯穿其中的各种思维模式,尤其凸显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本课程旨在跨越学科界限,帮助学生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以及学科交叉的融合碰撞中汲取思维营养,使学生在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同时,得到超越知识点的思维训练。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化学

开课单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谢美然 教授;姜雪峰 教授;周剑 教授;高栓虎 教授;杨海波 教授;田阳 教授;吴鹏 教授;陈启明 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化学键和分子理论为轴,串起化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变革事件,呈现化学学科的日新月异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综合化发展趋势。通过解析化学理论和分析技术的创建历程,让学生领悟实践探索、形象类比、逻辑推理、整体系统等共性和个性思维特点,提升化学通识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地理学

开课单位:地理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叶超 教授;塔娜 副研究员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课程旨在以地理学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纵向梳理地理学思想史,横向关联其他相关学科,反映地理学的科学性、社会学和政治性,达到提升学科思维的目的。通过了解地理学思想演变的社会与学术背景,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格局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综合思维和创造思维。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地理思想产生、应用及传播的过程,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开课单位: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钱卫宁 教授;周烜 教授;王伟 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从计算机学科发展历史上最基础、最典型的事例,或是影响学科非线性跳跃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入手,带领同学们管窥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片段,展现计算机学科背后的发展规律。课程通过教师讲授、课外阅读、课堂研讨、课外实验、课程报告等方式,帮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学科特点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培养用信息技术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形成初步的编程思维、系统思维、数据思维、AI 思维,支撑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构建,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音乐学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教育学部  任课教师:张薇 副教授;董放 副教授;王刊 晨晖学者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音乐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音乐历史长河中的大事件及重要人物,并通过音乐与数学、物理、文学、美学、绘画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观察、记忆、读谱、聆听、分析、判断、应用、评价、反思、创作等不同层级的学习活动设计,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提升其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运用不同的音乐元素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并用音乐的语言进行分析和诠释 ; 进而使学生明晰音乐中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并从多个维度综合训练学生的批判性反思能力,最终实现思维的创造。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美术学

开课单位:美术学院  任课教师:汪涤 副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美术学科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手段在人类文明中占据重要性。美术作为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方式在古代和近现代,在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具体样貌。本课程以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阶段为线索,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美术家的分析,探讨人类思维与美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美术学科发展历程的阐述引发非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人文、艺术、自然、工程等科学跨学科融合。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设计学

开课单位:设计学院 任课教师:吕坚 讲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我们衣食住行所使用的每一件物品几乎都是经过设计的。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有理由了解有关设计的知识,并解答设计究竟为何?从何而来?与我们的生活世界有何关系?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世界?了解人类思维活动是如何影响设计活动的?本课程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课程内容是以时间为线索,精选设计学科发展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以此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揭示设计学科形成的社会原因,设计与文化、艺术、生活的关系,发掘人类思维在设计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课程将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拓展对人类思维活动认识的维度,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心理学

开课单位: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庞维国 教授;蒯曙光 教授;蔡清 教授;刘俊升 教授;李林 副教授;陆静怡 副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将以科学心理学史上的六个标志性领域的理论发展为载体,通过故事讲授、经典实验再现等方式,描述心理学家如何利用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式,借助理论分析或科学实验,来创建关于感知、意识、决策、学习、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经典理论,进而推动了心理学发展和实践应用。本课程将以生动的故事、实验、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心理学发展的重要事件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并把这些思维方法用于自身的学习和成长。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政治学

开课单位: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任课教师:吴冠军 教授;刘擎 教授;江远山 讲师;邰浴日 副教授;王逸帅 副教授;杨一帆 副研究员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讲授式与研讨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用生动具体的案例与严谨的学科核心问题讨论,展示政治学这一基础学科的精神世界与学科魅力。课程将从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两个维度出发,立足古今中西的比照,分为六个模块:第一讲导论:什么是政治和政治学;第二讲变局思维(一)中西古典政治社会与政治思想;第三讲变局思维(二)政治现代化:思想与进程;第四讲发展思维:政治发展是什么;第五讲比较思维:在比较中理解政治的力量及支撑要素;第六讲格局思维:国际政治的互动与未来。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教育学

开课单位:教育学部  任课教师:李政涛 教授;程亮 教授;李林 副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立足教育学的历史与理论,充分挖掘教育学独特的思维价值,探索通往本科生思维训练与培养的“教育学通道”和“教育学逻辑”,使学生学会像教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为学生装上来自教育学的“思维的大脑”。以教育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代表学派及其贡献为主体,描述其如何通过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关联思维与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批判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学发展的过程。以标志性教育改革为载体,揭示改革过程中的思维变革及其在创造性转化中对学科理论发展的推进过程。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法学

开课单位:法学院  任课教师:于浩 教授;陈肇新 晨晖学者;雷槟硕 晨晖学者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法学学科史中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事件及经典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思维的特点,揭示法律思维调和逻辑与经验、批判与建构的特征,提升学生的情境思考素养,重点培育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四种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法律思维模式,促进学生对法律和法治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价值认同。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传播学

开课单位:传播学院  任课教师:卞冬磊 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传播所探究的“关系”本身也是重要的思维之一。课程将追溯人类交流史以及传播学在20世纪上半叶的兴起;解释传播研究的主流范式和知识偏向;引介欧洲思想和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另一种思考。近年来,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传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课程将在技术变迁视野中讨论传播学的转向——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交流、从信息传递到关系视野。概言之,课程将抓住传播学科史上的重要“转折”,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媒体/传播/交流现象,引领同学批判性地认识学科知识的演进,理性认识互联网环境中的新闻和舆论,同情性地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自我、他人和社会。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生物学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江文正 教授;任华 副教授;靳大庆 副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学与经济、医疗、制药、农业、环保、发酵都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本课程系全校通识课程群“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的下设课程之一,针对非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本课程以生物学领域重要的学说或重大科学进展为主题,通过知识解读、人物介绍、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同时融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交叉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训练元素,让学生了解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的规律或进展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生态学

开课单位: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阎恩荣 教授;张健 教授;刘权兴 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按照人类的自然认知演进脉络,从经典的“自然之问”视角,精选6个重大理论突破案例,介绍重要学说形成的时代和学术背景以及杰出生态学家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在每个专题,结合文献阅读、课堂讲授与讨论或实践考察,强化“表象感知、审美求真、格物致知”等形象思维能力,“发散联想、抽象演绎、概括求简、归纳排序、推理求证”等逻辑思维能力,“类比、证伪、反驳、划归”等批判性思维能力,“系统综合、逻辑还原、跨界构造、尺度推移”等创造性、整体论、生态权衡和尺度推移等思维认知能力。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统计学

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部  任课教师:丁帮俊 教授;李艳 副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方法论科学,是认识世界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本课程通过展示统计学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引领学生走进统计学,从这些观点的碰撞、融合中,学习统计学家解决问题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具体内容包括数据与数据思维、正态分布是如何被发现的、将信息融入统计推断、假设检验、回归分析与深度学习、因果论以及大数据对统计学提出的新要求等。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工商管理

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部  任课教师:杨勇 教授;黄忠华 教授;贾利军 教授;胡金星 副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管理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对各类组织目标的达成乃至人类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本课程定位于我校通识教育中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为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外各专业本科生开设。本课程由中西方管理学发展演进中六个重要模块构成,将围绕中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管理学方法以及管理学对管理实践的重大探索,结合相关领域的理论、模型和研究的进展,与学习者一起探讨管理思想演变中所折射出的重要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管理思维。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软件工程

开课单位:软件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杜育根 副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我国处于信息化和智能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软件技术自主可控”、“建设网络安全强国”和“建设人工智能强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确立“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定位下的“卓越人才”的规格要求和培养模式,实现超越单纯知识点的传授,强化自由、全面的思维和能力教育。软件定义世界,当今世界,无论是组织或个人、办公或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软件。本课程带大家了解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的故事、八卦和二进制关系,纸带穿孔编程历史,了解软件和软件工程的演变中出现的一些有名人物和重要事件,从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医学

开课单位:医学与健康研究院  任课教师:汪南平 教授;郑丰 教授;徐敏华 副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医学是人类对自身疾病和伤痛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以祛除或减轻病痛、维系人类生存的重要实践活动,也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由蒙昧到文明演进发展的一个重要科学领域。本课程以医学由古代传统医学向近现代实验科学体系发展的重要节点为主线,着重揭示人类思维模式的脉络;以近现代医学学科中若干重要变革性突破为典型案例,揭示人文和科学技术发展和交叉融通对医学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通过剖析对临床医学实践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偶然”发现,梳理和展示科学思维中直觉、想象力和洞察力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对医学伦理和心身医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健康观念,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医学.png

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语言学

开课单位:外语学院  任课教师:杨延宁 教授;邹航 副教授;左百瑶 副教授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简介:该课程梳理语言学学科发展脉络,呈现语言现象和语言研究的基本概貌,建立学生对世界语言格局和人类语言演变历程的系统理解。课程介绍语言学研究的前沿动态,通过回顾语言学的历史,揭示思维角度、广度和深度的变化如何深刻改变语言学的发展路径。课程重视跨语言对比,涉及多语种实例,特别强调对汉语语言事实的分析,借助语言比较揭示人类思维模式的差异。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板块,课内紧扣教材核心内容,以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方式传授。课外给学生分发阅读材料、音频和视频,作为课堂讨论的知识储备,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大量教学内容。

语言学.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