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金课”建设工作坊结业仪式顺利举行
为切实落实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着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华东师范大学面向组团内高校教师首次开设课程思政“金课”建设工作坊,转变传统的教师单向听讲座的培训方式,探索学—做—研相结合的研修新形式。11月6日下午,首期工作坊结业仪式在云端举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昭通学院、上饶师范学院和赣南师范大学6所高校的学员,以及其他高校教师代表近40人出席活动。结业仪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在结业仪式上致辞。他强调,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也是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重点工作。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影响建设成效的关键队伍。华东师范大学启动课程思政“金课”建设工作坊的初衷是希望搭建反思—实践的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帮助教师在任务式学习中琢磨教学,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期待积极总结工作坊的经验,形成常态化研修机制,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紧接着,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俞玲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楚清脆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姜露副教授、赣南师范大学刘汉波教授作为学员代表,分别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本次工作坊的学习成果及收获。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俞玲副教授首先分享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举措。张老师指出过往参加培训主要是以听为主,本次工作坊任务式学习的方式虽然增加了压力,但是这种专家一对一指导、带着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学习和改进的方式非常难得,也受益更多。
华东师范大学楚清脆副教授以《食品营养与理性分析》课程为例,从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建设历程、课程内容重构、线上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多维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设计,并从三个方面分享了本期工作坊学习后的改进情况。
上海师范大学姜露副教授介绍了《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估》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分享了课程从“照搬照贴”到“生硬嵌入”再到“有机融入”的建设历程,并从文本撰写技巧、教学素材选用、评价方式创新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收获,同时对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提出个人展望。
赣南师范大学刘汉波教授分享了《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实践情况,课程明确了“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的课程思政主线,完善了“‘三环’合一”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立了基于“三大主题”的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构建了基于“席·明·纳”对话教学的思政育人模式”。通过本次工作坊研修,老师进一步坚定了立德树人根本理念,澄清了认识误区,明确了设计思路,丰富了育人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周文叶研究员和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孔翔教授作为专家对学员汇报进行点评交流。两位专家均对学员的汇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周文叶研究员强调思政融入需要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并从课程目标、学情分析、实施方式、学生评价等方面对四位老师的汇报和教学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孔翔教授聚焦课程思政与“金课”建设的关系,强调人才素质提升和综合能力提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思政应当更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并对四位老师的汇报提出针对性建议。
本次开展课程思政“金课”建设工作坊,不仅是协同提质计划中“教师协同教研”工作计划的切实落实,也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又一探索。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以“探究、合作、分享、发展”为建设理念,致力于推进课程思政的共研共思。接下来,中心将总结工作坊经验,继续与兄弟高校开展合作交流,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走深走实,助力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