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公开课暨课程政教学设计研讨会

发布者:郭源源发布时间:2021-11-12浏览次数:387

为将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进一步提升课程的建设质量,在教务处的支持与参与下,由滕堂伟教授主讲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与施润和副教授主讲的《遥感概论》于2021118日下午开展了课程思政专题公开课活动,并在课后召开了跨校跨院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专题研讨会。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包存宽、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江文正、华东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常务副部长卢波、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及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城区学院副院长孔翔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

在《遥感概论》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分享所选取城市的遥感影像地图,生动直观地展示出不同地区的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并从中解读出不同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与发展特点。结合学生个人展示,施润和老师进行了点评补充,他总结道,借助遥感影像技术,可以打破空间上的限制,并辅助实习等野外勘测考察工作高效开展,结合城市与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让学生通过遥感影像深刻感受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滕堂伟教授主要讲解了区域发展的内涵、类型及定位,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战略为例,通过提问环节,分析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功能定位,并结合不同尺度、不同属性的案例具体阐释了区域发展战略类型的两种划分方式,最后,他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大家结合上海发展新定位和正定县发展的战略定位两个案例进一步深入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具特色的区域实践中的战略应用。

在研讨环节,与会教师针对《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展开了深入探讨。

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包存宽教授认为,正如滕老师所说,与时俱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空间密码,课程充分体现了区域的整体发展和全局谋划,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紧密,同时也对学生未来从事相关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江文正认为,不同专业对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是不同的,区域发展问题与政策联系十分紧密,课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表示,理论讲解和具体案例相结合,教师讲授和学生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要层层引导,逐渐深入。

围绕课程设计和课堂互动等方面,其他与会教师也纷纷参与探讨。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人文地理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注重激活课程思政元素,也要善于运用具体案例,通过引导、追问、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孔翔教授也讲到,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要用专业的视角解读政策,师生之间应充分互动,达到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常务副部长卢波总结道:本次课程思政公开课十分成功。研讨过程本身就是课程思政和师德师风的充分体现,如何将课上好,如何言传身教,秉承着求实、务实、踏实的态度反思总结,课程思政已融入到教学科研的日常工作中,老师们在育人过程中的艰苦付出和责任担当,也将化为精神力量深刻影响着学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