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有道 育人无痕”——课程思政与卓越育人专场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者:郭源源发布时间:2021-07-08浏览次数:726

为推动课程思政建精建细、走深走实,62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主办的“课程思政与卓越育人系列活动三——教学有道 育人无痕专场研讨会”在闵行校区顺利举行。5位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专家向大家分享了如何上好一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宝贵经验。活动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东华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100余位教师线上线下参与。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主持。

       原上海大学副校长、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叶志明教授分享了题为《让课程思政“活”起来——学科或专业类课程思政之实践》的主题报告。叶志明指出,课程思政挖掘不能简单的贴标签,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而课程思政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学生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长期从事本科教育的一线教师,叶志明以自己任教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土木工程概论”为例,从课程作业、课程考试等方面,列举了多个具体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案例。他强调,挖掘思政元素不能弱化学科与专业课程的难度与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不能追求全方位全元素,教师应该具备隐含的学术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教授分享了题为《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的主题报告。张黎声结合近年来自身课程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生动讲述了如何促进课程的三度融合,阐述了“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从十大方面重点介绍了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路径。同时结合自己在“人体解剖学”中的授课经验,从三个模块阐述了如何发掘课程思政知识点及其背后的思政元素。他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发掘高等学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

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万永菁副教授分享了题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方法与实践体会——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例》的主题报告。万永菁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例,从梳理规划、讨论交流思政要点、设计整理思政育人阶段,录制慕课视频等几个步骤深入浅出地分享了自身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她强调“精心备课是师德师风的体现,立德树人理念支撑起成功课堂。教师在教学全过程的言传身教,能极大地促成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周立旻教授分享了题为《聚焦专业特色,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主题报告。周立旻以生动具体的课堂实例,结合地理科学野外实习的学科特色,阐述了专业特色与思政教育缺一不可的思政理念,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的单打独斗,而是以顶层设计推动整个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他强调,“有了思政的专业课教学有灵魂,有了专业的思政教学更生动,在野外情景中课程思政更有效。”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震宇教授分享了题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与策略》的主题报告。作为全国首本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主编,本次研讨会杜震宇聚焦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与策略,为与会老师带来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新思考。杜震宇认为课程思政的评价是必要的,第一可以推动课程思政的规范化教学,第二形成了一个切实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第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第四推动激发课程思政的内生性改革。基于此杜震宇提出,在课程思政评价原则上,忌机械、倡综合、重感悟、观实效;在评价标准上,形成“六尚、六忌”的评价体系;在策略上,坚持基于专业学习的评价,并基于课程思政特点开展评价。

本次研讨会是课程思政聚焦到课程这一基本单元的再深入,是跨校、跨学科教研助力教育家型教师队伍成长的再发力,也是以课程思政推进卓越育人的再落实。希望继续推进课程门门有思政、人人都参与的良好局面,持续推动立德树人、卓越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