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推进大中学携手育人,2021年5月2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教务处、闵行中学联合举办的“课程思政-学科德育:大中学携手育人论坛”在闵行中学顺利举行。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教育学院高中生物学科教研员戴赟受邀出席会议。一同与会的还有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孟钟捷,闵行中学校长何美龙、副校长韩雁以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闵行中学的师生代表。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丁旵明主持。
展示:大中学老师共同教研
“学生成长过程具有整体性、衔接性,课程思政发展到新阶段,师范院校如何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依托课程思政建设优势,实现大学课程思政与中小学学科德育的话语对接、德育衔接,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论坛伊始,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孟钟捷介绍举办本次论坛的目的。他表示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以教育引领的世界一流建设高校,正积极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第一,学校要勇于提出课程思政方面的成熟模式;第二,学校的模式要获得兄弟高校的广泛认同;第三,学校模式要寻找机会向中小学辐射推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大学课程思政经验对于中小学学科德育适用性、能用性、使用性的问题。本次论坛聚焦此问题深入研讨,希望可以为全国课程思政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随后,闵行中学生物学科教师陆春花和地理学科教师方媛媛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现场教学展示。在此之前,两位老师分别与杜震宇教授和周立旻教授多次教研,共同选定“新疆棉花”作为主题,分别以时事热点“新疆棉事件”、“热合曼·热依木家的致富路”切入,并在光合作用和影响产业分布的区位因素等专业内容的讲解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使学生感悟到以科学的力量服务人民生活更美好。
对话:课程思政-学科德育
在研讨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主编杜震宇教授对两位老师的展示表达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其实是回归育人初心,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必须将硬知识与软精神相结合,尊重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同特点,尊重学科知识内在的科学性、严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操和“三观”的培养。大学课程思政指南提供了课程思政的一般原则、路径、策略、边界、要点,希望能够为中学一线教师提供一种参考。
无思政不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主编周立旻教授强调地理学科天然具有课程思政优势,讲新疆问题必须站在世界看中国、站在中国看新疆。目前,中学的许多教学模式都非常超前,可以倒逼大学改革。大中学除了课堂上的“讲”还应加强实践,使学生真听、真学、真感受,切实提升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不仅可以推动大学课堂革命,同时也提升中学的学习效果,使得大中学间可以相互衔接、与时俱进。
闵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特级教师何美龙从学科角度、教学效果角度对两位展示老师进行点评。何美龙强调中学教师不能囿于知识点的传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本逻辑、基本方法。中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宽广的视野,中学教学一定要重视社会真实事件、真实情景,用学科的方法、学科的视野、学科的逻辑,引导学生明辨事物的本质。何校长还介绍了闵行中学生涯教育的新模块,提出所有学科教师也是生涯导师,要了解学科前沿问题,并为学生的未来生涯选择做规划。“学科德育,最终是要回归到立德树人,德育的任务就是利用好的学科的东西、思想方法培植一个具有学科品质的人。”
自由交流环节,闵行区地理名师工作室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师生代表聚焦课程思政-学科德育如何开展、如何衔接展开热烈讨论。
研讨环节最后,闵行区教育学院高中生物学科教研员戴赟介绍了自己在跨学科案例分析教学法中的一些尝试,她指出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要以真实情景、真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参与、更加投入、获得更多收获。学科德育要紧抓两个魅力,第一个是学科魅力,第二个是老师自身的魅力,靠两个魅力感召学生。
参加今天的活动,感觉很有意义,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生涯导师,要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学科基本形态,要把育人工作融入学科知识当中,不能假大空。虽然我现在是大一的学生,但四年之后就要走上讲台,从事教育事业,我会铭记今天学到的东西,并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实际运用,让我的学生能够成为四有青年!”2020级地理科学专业姚欣瑞如是说。
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是课程思政建设、大学与中学的衔接积极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将与以闵行中学为代表的基础教育学校持续深化合作,持续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