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发挥地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家园的学问”在立德树人和国情教育等方面的独特价值,2021年4月1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人文地理类课程思政研讨会在闵行校区成功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所高校和上海市29所中学的教师共同参与,旨在依托数字课程资源推进高校人文地理类课程思政改革以及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重磅发布!推出4门人文地理学数字课程
聚焦课程思政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路径,华东师范大学致力于建设资源、搭建研讨交流平台,与兄弟高校及基础教育学校一起推进立德树人。“人的道德发展和三观形成是一个自然连续、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合力育人的结果,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人的成长发展的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孟钟捷提到,华东师大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同时也是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高校,已出版全国首本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另有9本正在研制或出版审稿,学校将高质量的、溶盐入汤式地开展课程思政,推动多学科整合育人一体化,推动师资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推动优质资源和教研一体化,为全国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会上,4门人文地理学数字课程重磅推出。高等教育出版社地学环境分社社长陈正雄为数字课程的编者颁发了出版证书。陈正雄强调新时代教育出版要重视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的融合,希望新近出版的人文地理学数字课程有助于优化人与世界的联系,讲好中国故事,让世人更深入地认识中国。
“有了思政的专业教学有灵魂,有了专业的思政更鲜活,在野外讲思政更有效果。”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周立旻教授介绍了我校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指南研制经验。作为上海市教委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推荐样张之一(共两本),虽还未正式出版,已作为样本印发上千本,在上海市乃至全国课程思政各类培训中广受好评。
“今天的研讨会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价值,通过大家的交流与分享,聚焦到了课程、反应到了课堂、体现在了教师、落脚点在育人实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效的抓手和载体。”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汪歙萍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工作表示了高度肯定,她指出,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上海市课程思政的领航高校,一直致力于推动课程思政的校际交流合作以及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希望学校继续发力,为上海课程思政保持先发优势,并持续发挥引领示范效应贡献更多力量。
聚焦实践,挖掘地学育人独特内涵
大会报告阶段,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教学名师分别分享了自己对地理学课程思政的认识与实践。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着重从空间结构刻画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等三个维度,探讨了地理教师如何通过拟合建模为学生讲授主体性表现。
“世界经济地理”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我校杜德斌教授针对专业与学科、人才培育理念与目标、面向新时代的课程体系创新三方面概括了如何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智库人才与实践应用人才,并创新《世界地理》教材研究。“中国地理”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苏筠教授主要从课程思政的设计理念以及课程思政融入方式与过程两方面介绍了北京师大“中国地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
“人文地理学”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我校孔翔教授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华东师大的人文地理学课程依托数字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助力课程思政改革和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索。闵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特级教师何美龙则主要基于地理特有的德育内涵,强调地理素养是公民的必备素养,并为发掘中学地理学科的特有育人价值提出了若干有益的策略思路。
研讨环节,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姣娥研究员等与大会报告人围绕课程思政设计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立足课程,跨学段交流育人经验
本次会议聚焦人文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进行深入研讨,分三个会场同时进行,24位不同学段的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围绕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教学设计、讲授实效、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展开分享与交流。
如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博士生导师姜炎鹏研究员强调案例引导+实地调研、多学科交叉以及师生“角色互换”在课程思政建设举措上的重要性。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徐冬寅老师的发言围绕德育融合的中学地理实践类校本课程开发,讨论了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分享学校特色的菁英计划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拓展课的内容。东北师范大学王昱副教授分享“世界地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建设思路”,提出了“尊重”的课程建设理念,践行了“创造”的世界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做法。
本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助于人文地理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也为跨校、跨区域、跨学段深入交流创造了有益的平台,推进高校和基础教育学校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形成合力。接下来,华东师范大学将继续推进“探究、合作、励志、分享”的教研文化,深化跨区域、跨校、跨学段的研讨,践行立德树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