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举办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教学研讨会议暨第三次教工党支部会议。本次会议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史两个主题,分别邀请地理科学学院柳林高级工程师作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分享,系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顾小清教授作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史专题报告。我系23名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副系主任、教工党支部委员徐显龙副研究员主持。
柳林高工曾获全国高校混合式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主讲课程入选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课程思政领航课程、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等。围绕本次会议主题,柳高工作“课程思政理念与实施路径探索——以地学类课程为例”主题报告,介绍课程思政的缘起和发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背景下课程思政设计的原则,挖掘思政资源的基本思路;结合国内首次围绕专业门类研制开发的《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介绍地理专业课程思政基本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并以地学类通识课为例,分享课程教学中的思政环节设计。
聆听柳高工的分享后,与会教师深受启发,并各自结合任教课程与柳高工展开深入探讨。同时老师们都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从思政角度的做好设计,也要和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从专业发展史出发把握学科专业定位,从而推进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面。
接下来,顾小清教授以其所著《从辅助教学到重塑生态——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一书为基础,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史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顾老师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引导以及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从辅助教学到重塑教育生态的变革之路。回顾历史,我们应该对教育信息化产生新的思考、重新定位,对技术使命和角色给予更合适的定位;而对技术角色的重新定位又驱使人们重新考虑如何更好设计技术使能的教育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而非只把目光局限在教育本身。适应性、个性化、基于位置的学习等新形态或将成为人们应对挑战的落脚点,伴随着计算机的识别与理解能力不断提升,深度学习的广泛应用,脑认知与脑增强的进一步强化,一个新的链接网络呼之欲出,人工智能或将提供新的学习历程的塑造。
专题报告和研讨结束后,徐显龙老师在总结中强调,要结合柳高工和顾小清教授的主题报告,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理念、原则和思路,准确把握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发展定位,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思政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