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规划实习中接受改革开放史教育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在昆山开发区调研纪实

发布者:郭源源发布时间:2020-12-14浏览次数:113

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更是由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汇聚而成的区域成长史。长期位居全国百强县(市)榜首的江苏省昆山市,便是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典型地域。

IMG_256

202098日,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7级本科生在孔翔教授与胡德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昆山开发区进行学习考察。上午,在昆山市政务服务中心就昆山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聆听了昆山开发区老领导的精彩报告并与昆山市发改委领导等进行了互动交流,下午,师生们前卫清陶(昆山)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研华(昆山)科技有限公司和好活(昆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研,近距离感受昆山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增强的经济发展活力与动力,傍晚,全体师生来到花桥,实地体验昆山依托上海、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和服务功能的积极成效。

上午9时许,在昆山市政务服务中心(东区)3楼会议室,苏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昆山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宣炳龙为全体师生精彩讲述了昆山在过去近40年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分享了他对昆山发展与上海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他在报告中首先用农业县、三轮车和小富即安等词汇描绘了40年前的昆山面貌,并以“穷人家的小孩穿衣服”为喻,形象地阐释了昆山在起步阶段难以开展前瞻性区域规划的应对之策及潜在影响。宣主任指出,由于经济总量和产业基础的限制,昆山早期并不是国家或省政府设立的开发区,当时的昆山县委、县政府领导是在实地考察深圳特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于1984年做出了在县城东面开发6.18km2工业小区的决策。经过多年的奋斗,在1989年获得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这是昆山工业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的阶段。1992年,昆山终于获批建设国家级经开区,但并不享受国家对开发区的财政补贴,从而成为唯一的“自费”开发区。这极大地改善了昆山发展的外部环境,促使昆山抓住“军改民”的契机,引进了不少国内外大企业,使开发区面积扩大到24km2,实现了工业产业规模“从有到大”的转变。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昆山准确定位,积极吸引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信息通信产业等高科技产业,并在此过程中倒逼推动了政策创新,2000年,在昆山设立了第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进而推动了昆山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由大向高”的转变。2006年以来,昆山又着力克服外向型经济发展中企业根植性不足等问题,积极参与主导产业的核心零部件开发,筹划光电产业园等,增强昆山经济的实力。当前,昆山正在推动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建设,进一步做强、做精昆山的产业。宣主任特别指出,昆山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都特别注重用毗邻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注重研究国际产业发展前沿,敢于破除传统思维的禁锢推动制度创新,较好地探索了一条具有昆山特色的发展路子。未来,昆山的发展仍然离不来上海这一国家中心城市的标杆引领和辐射带动,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必须依托地处长三角、毗邻上海的地缘优势,积极促进优质经济要素在昆山集聚,这是昆山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7b6659ff3968dec9cb58618f01dfd76

宣炳龙先生为师生讲述昆山发展史

54d23e6b56969b16b07b97a8ecf710b

师生认真聆听并做笔记

孔翔教授在主持报告会时表示,宣主任以昆山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区域发展中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以及开展区域规划研究的独特价值,是一堂生动的改革开放史案例教学课。宣主任的报告中涉及区位、区域间关系、尺度、产业根植性、地方文化精神等本学科的重要概念,值得大家进一步学习和反思;宣主任提出昆山的“产业园区就是中心城区”,并以此作为昆山开发区发展成功的重要标准,对于进一步思考开发区“产城融合”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他还就昆山开发区的生态环境风险管控等,与宣主任进行了互动交流。胡德老师和参与实习的部分同学也就昆山与上海之间的关系,以及昆山、苏州和上海的协同发展等问题与宣主任进行了互动。

下午1时许,实习队伍先后走进地处昆山的三家创新型企业进行观摩,实地感受昆山企业的发展活力,以及它们扎根昆山、助力昆山发展的动机与长期规划。清陶(昆山)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固态锂电池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该公司由清华大学的院士团队领衔,立足于材料创新,承担绿色使命,已建成“新能源材料—固态锂电池—自动化装备—锂电池资源综合利用—科研成果孵化—产业投资”的完整产业生态链。实习师生深入了解了该公司的选址动因和创新平台建设情况,也对“自强不息、创领未来”的企业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研华(昆山)科技有限公司在昆山已拥有一座集智能、人文和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园区。这家智能工控系统的领导企业能够扎根昆山,充分体现了昆山在产业创新、人才集聚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实习师生通过聆听讲解、实物观摩以及情景体验等方式深刻感受到了智慧城市及物联网建设为人类生产生活所带来的极大便利。好活(昆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昆山市阳澄湖科技园内,接待方为实习师生详细介绍了“好活”共享经济服务平台的业务流程,帮助学生们了解到互联网技术在优化小微企业服务以及整合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从而对共享经济与双创建设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01ba92099b9dfe1d3a25cff93e00a7c

实习师生在清陶能源聆听现场讲解

实习师生在研华科技合影

52a2be5e825117b4b22185d60f0707f

好活灵活就业创新模式

此次活动将专业实习教学与改革开放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我院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有益尝试。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在鲜活的案例中,加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增强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认识,增进了其对区域、国家的情感与认同,较好地实现了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目标。参与实习的同学纷纷表示,学习昆山从一个经济薄弱的农业县成长为全国百强县(市)第一名的发展历程,不仅激动,也对其中的艰辛十分感动,更深刻领会到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来之不易,本专业的学习研究能为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很有价值。

撰稿:吴栋

审核: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