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行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2020年8月28日至9月2日,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学院孔翔教授和光华书院辅导员张子怡带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19级本科生前往安徽,在一步一个脚印走访徽州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将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通过调研三溪镇路西村、参观旌德县“两山理论”展示馆、走访渔梁村、宏村、卢村和西递等传统村落,考察屯溪老街,在粉墙黛瓦马头墙之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听群众的呼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等思想理念传递给莘莘学子,让19级本科生们在野外实习中既能感受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又能深入理解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而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做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
一、以史育人——看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位于安徽省旌德县西北部的路西村是此次城区学生考察的第一个村落。路西村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组,463户,共计1582人。在2015年“抓股改、促三变”试点之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每年只有3万元,村级经营性收入基本靠茶园承包、山场发包,路西村发展集体事业举步维艰。2015年之后,路西村以实现“村级增收、农民致富、基层稳定”为目标,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以空中茶园为核心,积极推动民宿建设和旅游开发,3年时间村集体收入由2015年的3万元增长到2018年底的43.6万元。路西村在带动村民致富的过程中,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将资源变资产,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在路西村的调研中,“党政引领”是当地村支书最常提到的词。“请问在当地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一名学生问道。“有,民宿的转型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路西村书记回答道,“路西村的蝶变并非一帆风顺,在我们试图通过统一装修,统一经营,来改变老百姓家里各自经营的民宿造成的混乱状况时,不少村民是反对的。但好在,我们的党员同志站了出来,第一个带头将民宿的钥匙交给了我们的旅游公司,并且去给其他村民宣传我们的政策,告诉老百姓们将民宿交给旅游公司统一打理后,不仅省心省力还能享受到更多的利益。其他村民看我们的党员同志这么做,也逐渐打消了顾虑,纷纷支持这一政策,所以我一直在说,我们路西村学习中央精神,依靠党政引领才能有这样大的变化。”在路西村,真实的故事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员在带领农村脱贫致富中发挥出的先锋模范作用,同学们纷纷点头,记录下路西村的蝶变经验。
二、以实育人——实地走访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
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素有“画中的村庄”美誉的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村落之一。此次孔翔教授带队的人文地理学实习,也将调研重点放在了安徽宏村。宏村始建于南宋,原为汪姓聚居之地,距今已近千年历史,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徽派“三雕”艺术(石雕、木雕、砖雕)更是在这里有集中的展现。孔翔教授带领学生穿梭于蜿蜒曲折的青石小巷,参观气度恢弘的明代祠堂,平滑如镜的月沼,闻名遐迩的木雕楼,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等等,在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之间,感受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的水乳交融。学生们边看边记,边听边问,深深沉浸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