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沙龙活动举行

发布者:徐幻发布时间:2021-06-09浏览次数:238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通识课程质量,加强通识课程教学的经验交流,5月31日下午,教务处在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429会议室举办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沙龙活动。本次沙龙邀请了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委员会副主任李宏图教授做专题报告,历史学系范丁梁老师、中文系罗岗老师和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王列辉老师分别分享教学经验。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教务处处长孟钟捷、副处长周先荣、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等共40余人参加。周先荣主持沙龙。

 

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作主题报告

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以“价值·思辨·规范——漫谈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题,全面介绍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与做法。他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配合、相互融合的关系,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立德树人、回归大学教育的育人本质。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学养,习得多学科的思维方式,使之具备“宽容与理性,多样与自由”。通识课程不是专业课的简化或普及版,需要教师按照通识教育理念本身进行改造、提升和转化。复旦大学的通识课程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激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二是重视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强化读写训练,学校建设了3学分课程,安排每学期六次讨论课,并配备了大量助教。在课程管理方面,学校充分发挥通识核心课程委员会功能,采用邀请制的方式让老师进入通识课程系列,并在经费和教学发展方面提供支持,逐步形成全员投入通识教育的氛围。此外,学校还通过建立对课程质量的测量、评估、反馈机制,以及对教学大纲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求等举措,来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教务处处长孟钟捷介绍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教务处处长孟钟捷从目标理念、课程体系、管理机制等方面,介绍了我校通识课程的建设情况。围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校构建了思维导向的“金字塔型”通识课程体系,包括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经典阅读课程以及众多能培养素质、思维和能力,符合通识规范的通识课程。关于如何落实思维培养,他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每门课程应明确所支撑的核心素养和着重培养什么思维,二是要将思维与课程评价相结合,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在管理机制方面,他表示,复旦大学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接下来学校将在课程准入机制、通识教育委员会建设、课程评价体系、通识文化建设等方面再下功夫,希望各位任课老师碰到问题多与教务处沟通,帮助教务处进一步做好支撑和服务工作。

 

三位通识课程授课教师分享经验

(历史学系范丁梁、中文系罗岗、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王列辉)

历史学系范丁梁老师分享了《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历史学》课程的建设心得与体会。该课程的核心定位是进行思维教育和思维训练,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历史学具体知识,重点是要以学科史发展为线索,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历史学家的思考过程、思维特点,展示人类在历史思维能力上的进步,让学生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一样进行阅读和思考。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和练的结合,注重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通过设置一系列启发性的学习,如集体讨论、课后作业等,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这些思维去处理接收到的信息,以及细致地、递进性地、批判性地、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自身思维素养。

中文系罗岗老师重点介绍了经典阅读课程《现代城市文学与电影经典》所采用的“导修制”教学方法。导修制的核心是读写训练,既能有效保证学生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阅读,又能及时反映其阅读效果,具体实施环节包括:导修前发放阅读材料、布置具体思考题,学生完成阅读并提交导修报告;导修中教师引导讨论、助教主持讨论、学生主导讨论三方面相结合;导修后学生修改并再次提交导修报告。为保证导修制的顺利实施,他建议教师将导修时间列入课程学时并将导修的具体安排写入教学大纲,加强对助教的培养,以及将优秀导修作业编入课程报告,作为对学生的重要回馈等。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王列辉老师分享了核心课程《城市化与城市问题》的建设经验。课程围绕“城市、城市化、城市问题”三部分内容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思维和全球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用生动的案例吸引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围绕问题出发主动学习寻找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课程设置了学生自主选题进行城市调研的环节,在现场学习和实际应用中培养其城市技能、城市思维和情感。在调研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注重教师的高频反馈,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自由讨论环节,与会教师围绕如何评价思维培养成效、如何保证助教的投入、专业课与通识课师资分配、以及开课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交流了想法。周先荣表示,本学期末教务处还将举办理工科类通识课程沙龙,希望通过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凝聚师生共识,营造通识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