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内到校外,华东师范大学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大中小一体化建设

发布者:郭源源发布时间:2020-07-17浏览次数:1660

为拓宽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推动大中小一体化建设,2020年7月1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四史”教学建设落实会在中北校区老物理楼240举行。中文系党委书记吕志峰、副系主任汤拥华,历史学系副系主任瞿骏,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段玉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体育教育系主任董翠香,美术教育系主任钱初熹,音乐学院李茉老师,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特级教师周靖、郭迎霞、成龙,高级教师杨冰,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特级教师陈明青,敬业中学特级教师朗宇飞,民立中学特级教师、副校长姚伟国,复兴高级中学常丽霞等中学教师代表,孟宪承书院院长吴薇,教务处处长孟钟捷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副部长刘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教分社社长赵建军等2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孟钟捷主持。

 

会议伊始,教务处处长孟钟捷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开展课程思政一直坚持理念引领、深入思考、重在举措、突出成效。结合“四史”学习,教务处在6月份就建设设想与相关学科进行了交流,今天进一步将任务落实落细,发挥教育引领优势,推动课程思政纵向延申一体化发展,形成引领性做法,产出显著性成果。课程思政大中小一体化既是学校服务社会、践行建教育强国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师范生开展学科德育的创新举措。基于此,孟钟捷提出学校将通过建成“四史”师资库、资源库、教学设计案例库、读本库、特色活动库,在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和师范生培养方面形成紧密联系的链条,形成同频共振的效应。

随后与会人员结合学科特点、学校特色畅谈建设计划,从知识点梳理,跨学科、跨学段教学设计,读本内容与形式,校本资源的开发,专业、学科育人资源的挖掘等多角度、多方面交流设想与思考。如中文系党委书记吕志峰表示中文系将以新课标为抓手,率先开展教学设计案例征集,打造专家导读读本;历史特级教师周靖强调“四史”教育与“上海市中青年教师大奖赛”、“青史杯”相结合,发挥教师特长,录制示范课视频;政治特级教师陈明青认为要找准一条主线,将小、初、高、大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针对同一知识、实践主题,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跨学段或跨学科设计;地理特级教师姚伟国从学校特色活动“地上说政”、“陕西北路的读本”、“公民写史”活动出发,提出“四史”教学与学校已有品牌活动相结合,充分挖掘“四史”教育资源;美术教育系系主任钱初熹提到美术师范生可以发挥自身特长,从绘本做起;音乐学院李茉老师表示师范生可以利用一些传统乐器进行原创,制做成视频,将艺术作品与传播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孟宪承书院院长吴薇谈到书院将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做好一、二课堂协同,以养成教育助推师范生承担起育人使命。

凝练成果,做好社会服务也是本次落实会聚焦研讨的问题之一。针对这点,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副部长刘萍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在大中小一体化上已有很多实践,“四史”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希望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系统的建设成果辐射附属校地合作,辐射对口援助学校,辐射学校各类师资培训、校长培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教分社社长赵建军则从教材规划、社会需求等介绍了出版事宜。 

 

据悉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暨“四史”教学建设,学校初步确定了七大任务,即打造一批国情教育系列优质课程,建好思政课程;录制一批讲课说课视频,提升教师思政整体水平;汇聚一批学习成果,重在学生有收获;服务基础教育,建设“四史”学习资源库;勇担教育使命,培养师范生讲“四史”的能力;开展学生竞赛,课内课外联动;发挥院系主动性,凝聚特色活动。此次“四史”教学建设落实会就是建设“四史”学习资源库,服务基础教育重要的一环。此外,学校还将不断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与成果,推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丛书,与兄弟高校及基础教育交流华东师范大学的探索和心得,目前全国首本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生物学科)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