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下午,我校通识教育经典阅读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研讨会在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403室顺利召开,包括经典阅读课程和核心课程负责人在内的近50位教师出席了研讨会,共同就我校新版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经典阅读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建设进行讨论学习。会议由哲学系晋荣东教授主持。
通识教育经典阅读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研讨会顺利召开
会议一开始,教育学部杜成宪教授对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介绍。我校通识教育核心理念继承了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关于大学发展的理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围绕智慧、品性、自由思考、社会使命等方面以培养“全面的人”。在此基础上,我校启动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版的建设,新版课程体系由“经典阅读课程、核心课程、分布式课程”三大模块组成,旨在促使学生通过研读经典汲取人类思想文明精华,领悟多元文化和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想品质与精神境界。在建设要点方面,经典阅读课程应避免将“读书”的课上成“讲书”的课,要让学生读起来,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核心课程应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问题来组织内容和采用教学手段,强调问题意识、问题解决的方法、思考能力、心智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杜成宪介绍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教务处徐幻老师对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和相关政策进行了说明。本学期,我校立项了首批经典阅读课程和核心课程共74门,但要满足全校本科生的修读需求,课程缺口仍然较大。目前,学校已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从课程建设经费、本科人才培养绩效、后续各类教学奖励和金课评选倾斜、研究生助教配置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师投入经典阅读课程和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
教务处介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相关政策
会上,倪文尖、束炯、晋荣东、杜震宇等4位经典阅读课程和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分别结合具体课程,与在座教师分享了不同类型通识课程的教学经验。
中文系倪文尖副教授对经典阅读课程《现代城市文学与电影经典》所采用的“导修制”教学方法进行了介绍。导修制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常规教学方法,由课程教师授课(lecture)、教师与助教主持的分班导修(tutorial)两部分组成,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配合,促进经典阅读课程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其实施关键在于将导修时间列入课程学时、培养一批负责任且专业素养较高的助教、选取有针对性的阅读篇目和思考题、合理增加学生读书报告分量等。除导修制外,讨论的方式还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语文名篇研习》课程采用撰写读书笔记、开展课堂讨论的方式,强化文本细读,使学生通过文学锻炼思维能力,感受人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倪文尖分享课程建设经验
地理科学学院束炯教授分享了通识核心课程《地球自然环境的复杂性》的建设经验。该课程围绕“蝴蝶效应”的来龙去脉展开,以培养思辨能力和推理能力为基本授课理念,同时结合了课堂、课外、视频、小组讨论、答疑、课堂汇报、交流辩论等多元授课方式,以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关于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实施,他建议:分组时,要注重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年级的结合,以此碰撞出思想火花;讨论中,助教要指导学生科学学术论文检索方式、引导学生就感兴趣的话题与课程知识结合;汇报时,教师要基于提问环节点评加深学生对课程及拓展知识的理解。
束炯分享课程建设经验
哲学系晋荣东教授就通识核心课程《批判性思维》的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评估与建构论证来理性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以案例的发现和分析为核心手段开展探究式教学,以指定文本的批判性阅读为基础进行讨论式教学,以作业的批改、讲评与分享为抓手推动参与式教学,以大夏学堂课程网站为主要平台尝试移动式教学,获得了学生的充分肯定。此外,晋荣东老师还与大家分享了如何充分发挥研究生助教的作用、如何编制课程报告等。
晋荣东分享课程建设经验
生命科学学院杜震宇教授从《食品安全与科学理性》课程出发,围绕“讨论课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分享。该课程以热点问题为引导,定位于培养学生科学和理性的世界观。课程中采用了“课堂讨论(师生讨论)”和“分组讨论”两种讨论课形式:课堂讨论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知识、跟进当下进展、把握政治立场、掌握沟通技巧,助教需要记录并整理讨论内容,形成课堂讨论总结文本;分组讨论需要教师和助教在讨论话题自洽性、讨论话题知识储备、讨论引导策略、讨论心理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杜震宇分享课程建设经验
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教师就院系课程转化、自身课程建设难点、学校政策困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研讨会,对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理念和要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四位主讲嘉宾对通识课程教学的投入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分享的课程建设经验具有非常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大力推进经典阅读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本学期末将发布新一轮申报通知,希望更多教师投入通识教育“金课”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共同推动我校通识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