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李初旭
2018年11月23日至25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决赛在河南大学举行。由生命科学学院李大力研究员指导,生物科学菁英班学生魏瑜、牛煦然、潘嘉浩的项目《用于遗传疾病治疗的肝细胞定点整合技术初探》斩获全国一等奖;由杨嘉龙研究员和韦秀梅副研究员联合指导,生物科学菁英班学生申晓彤、严杰、邱宏的项目《尼罗罗非鱼细胞毒性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免疫功能研究》荣获全国二等奖。我院在此次比赛中共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1项的优异成绩,参赛作品涵盖神经生物学、免疫学、水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多个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两支决赛参赛团队成员与江文正副院长、带队老师合影
本次大赛吸引了375所高校参加,提交了4521件参赛作品,103支队伍进入全国决赛。参赛高校数量较去年增加了百余所,参赛作品数量更是翻了一倍。此届比赛的奖项设置有所调整,降低了各级别奖项的获奖比例,提升了竞赛难度和奖项含金量。经过网络作品初审评分,在上海赛区仅有的三个决赛名额中,我院两件作品分别以上海市第一名和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夺得决赛入场券,顺利进入现场答辩环节。
国赛一等奖获奖团队代表牛煦然同学(左三)领奖
国赛二等奖获奖团队代表申晓彤同学(右五)领奖
此次竞赛受到了生命科学学院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学院在副院长江文正教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成立竞赛工作小组,在去年参与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早进行竞赛宣传并有序开展一系列竞赛预热活动。2017年12月,在生物科学菁英班座谈会中,邀请我院第一届竞赛一等奖获奖选手龙佳雯、官茂楠同学进行现场答辩表演,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决赛竞赛氛围和优秀项目范例,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们勇往直前,接受挑战。2018年3月,学院举办生物学科竞赛经验交流会,邀请第一届竞赛参赛选手分享参赛感悟、竞赛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竞赛规则,为竞赛做好周全准备。
2018年3月,大赛报名工作开始,我院积极组织动员学生报名参与,共有13位老师指导,32位本科生参与的11件项目成功报名参赛,6件项目进入网评阶段。参赛作品数量是去年的两倍。3月27日,学院针对预报名的12支队伍召开项目预审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老师对各个项目的选题立意和实验设计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建议与指导;11月19日,学院针对进入最终决赛的2件项目召开答辩指导会,邀请有着丰富大学生竞赛指导经验的专家老师对决赛项目进行预演评审与指导,不断打磨参赛作品,完善展示PPT并锻炼学生现场展示的技能。
初赛预审会,12支队伍现场汇报
为期半年的竞赛过程中,学生们尝试着从单调重复的实验中找寻高效的操作方法,从排列组合式的实验设计中探求最优方案,在与指导老师的思维碰撞中梳理核心观点,在与决赛评委的答辩交流中思考创新的意义……与奖项相比,学生们收获更多的是团队的成长与对科研的反思。正如一等奖获奖者牛煦然同学在现场答辩时的感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竞赛只是学生们将来通向科研道路上的一块基石,但也许正是这块基石,可以擦出星星之火照亮前路,也可以铺就坚实道路迈向远方。
2018年3月,学校教务处将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列为生物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竞赛,并不断完善与本科生学科竞赛相配套的管理激励机制,切实推动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生命科学学院积极响应,不断丰富可参与的生物学科竞赛类别,有效链接竞赛资源信息。2018年8月,我院首次组织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了五项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进一步充实了生物类学科竞赛名录,为推进学校双创工作的发展助力。
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奖作品名单
奖项 | 项目名称 | 团队成员 | 指导老师 |
国赛一等奖 | 李大力 | ||
国赛二等奖 | 杨嘉龙、韦秀梅 | ||
国赛三等奖 | 可诱导 Erbb4 原位高表达在精神分裂症发生中的作用 | 田茜岚,华昕昀,肖涵 | 殷东敏 |
国赛优胜奖 | GPR109A对前列腺癌中MDSCs的功能探究 | 段晓敏,任正旭,杨仁正,覃金配,韩泽北 | 杜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