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第六届“名校长高峰论坛”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1-12浏览次数:387

    1月6日上午,我校第六届“名校长高峰论坛”在闵行校区教师之家三楼报告厅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朱伟强、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段玉山、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王祖浩、教务处工作人员以及35位来自上海、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江西、安徽、新疆、甘肃、福建、宁夏、内蒙古、广西、青海和西藏等15个省(区)的我校教育实习基地学校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我校教务处处长雷启立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第六届“名校长高峰论坛”举行 

周傲英首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国家从2007年起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这是国家基于中国教育发展现状赋予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前所未有地倾注了方方面面的力量,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标志性的成果:一是以卓越教师培养为背景,成功建设13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二是成立教育学部,建设教师教育学院;三是985名师范生在全国各所中学中顺利完成实习,并在东芝杯等教师教育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教育部即将出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如何在更高层次的师范生培养上做出引导性的举措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华师大即将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主题报告嘉宾发言 

教育实践基地的经验是我校推进师范生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源泉,我校每年以举办名校长高峰论坛为契机,与教育实践基地领导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卓越中学教师,第六届“名校长高峰论坛”围绕“核心素养”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在主题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朱伟强老师围绕“何谓核心素养”、“KCB何以可能”、“KCB何以难能”、“学校能做些什么”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何以可能与何以难能,他指出核心素养不是课程,应该校本化、学段化、一致性;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段玉山老师以地理学科为例,探讨了核心素养的五个性质,即综合性、大概念、相对性、向概念和后天性,他认为核心素养是深化课改,但不是否定前面方向,应重视实践、重视教学方法调整、重视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王祖浩老师围绕“为什么要将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课程的支撑”和“学科素养离今天的教师和实践有多远”两个方面,探讨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转型,他提出整合“三维目标”就是核心素养,应该重新审视课程内容,揭示课程的隐形内容,正确认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特征和评价,为未来而教。

参会老师自由讨论

在自由研讨环节,我校教育实习基地的各位学校领导围绕核心素养,基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和三位教授主题报告的启发,发表了一些他们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包头市第九中学的许莉老师谈到,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也不是那么“高大上”,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把每节课让学生都能有所得,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为未来而教,更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教;上海市交大附中的袁敏敏老师说到,上海“十三五”教育的走向是集团化和学区化,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她真切得感受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核心素养要落地,关键在于评价体系要复杂化,要强调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分层、分类的来呈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的王维真老师、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的宋红等老师也围绕自己教育和改革的困惑,同与会专家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周忠良老师做总结性发言,周老师再次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改革是对之前的补和减,是一种平衡而不是一味的舍弃或否定;他倡议,教育是要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具备知识技能更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他恳请,我校教育实习基地的各位学校领导今后能够在实习和就业上给予我们的学生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