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校内专业评估完成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27浏览次数:177

        自2009起至2014年,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完成了校内第一轮专业评估工作。2015年,学校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本市高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高〔2015〕18号)要求,启动了新一轮本科专业评估工作。本学期,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等5个专业先后接受了评估。5个专业在完成了专业自评、邀请教育部教指委专家通讯评审,发放学生问卷,召开学生座谈会等环节以后,于2016年6月分别召开了现场评估会。副校长周傲英出席评估现场指导评估工作。

      本轮评估确立了考察重点,即考察专业建设的“四个度”:一是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社会以及学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二是培养目标与培养举措的匹配度;三是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四是教学和质量保障制度实施的有效度。本轮评估体现了专业办学的自主性,注重专业自评报告的写实性,要求各专业自评报告围绕“基本状况、特色分析、问题解剖、解决举措”等4个方面展开,强调数据支撑,用事实说话。本轮评估强化了评估工作的学术性与科学性,精心组织由学科专家与管理专家组建的考察团队,全面评估,独立判断。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的校外同行专家、部分校教学委员、部分校教学督导以及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评估组分别对5个专业进行了现场评估。在现场评估会之前,专家提前研读了专业自评报告,一对一访谈了专业师生代表,通过深度交流,更准确地了解专业办学的实际状况。被评专业与评估专家一道围绕专业建设背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学生发展等方面展开交流与探讨。评估会上,招生办公室、教务处、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就生源质量、教学状态数据与学生座谈会意见、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情况进行了现场反馈。

     

                                           

                   评估专家访谈专业师生代表                               

 

                                                                   

专业评估现场汇报会 

     在评估现场,师生的发展诉求得以较为充分的表达。学生针对课堂教学的直接感受提出了相关想法和建议:改革教学方法,避免过度依赖ppt,提升课堂吸引力;升级改造专业基础课,培养学术兴趣;提高专业选修课的含金量,增加“老虎课”;学生希望教师之间加强沟通,避免作业重复布置,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希望院系领导加强教学质量的督导与检查,对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新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指导。教师们希望院系从制度设计和氛围营造等两个通道,激发教师的教学热忱;在职称评定方面,对热爱教学、且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予以倾向等等。

     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专家积极为专业建设诊断把脉,就各专业存在困惑和问题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专业定位要进一步体现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征,建立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各专业要与时俱进地优化培养方案,不仅符合教指委专业建设规范,还能够体现学科发展,满足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学习与成长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应细化,要将培养规格中的能力、素质要求做具体化处理,课程体系要与之形成明显的矩阵关系。避免因人设课,加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减少过度重复的课程内容,丰富专业选修课程。瞄准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打造,夯实学生学养基础。各专业需多措并下,提高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通过开设研讨型课程,为学生提供研讨性教学训练。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研资源向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依托相关科研基地和实验室,积极开展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各专业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制度保障,通过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实习质量。还要打造符合专业特色的教研文化,着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阅读本专业的经典文献。加强日常教学监控,构建院系层面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等

      通过本轮评估,相关专业表示:将根据评估组的建议和意见形成新一轮的培养和发展方案,以此为契机,在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专业发展机制,打造一流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