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定办法》于2015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该办法的制定旨在打造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从教师执教态度、学生课堂体验、教学环节的专业质量和学生成长的得益程度等方面,全面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激励教师的崇高使命感,增强教师岗位责任意识,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校师生共同成长。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办法实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推动工作完善制度?为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教务处于11月5日组织召开了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定工作专题沙龙。学部、院系分管教学领导、院系教学委员会成员,人事处、教务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等40余人参加了沙龙讨论。
学校组织召开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定工作专题沙龙
会上,中文系和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交流了工作经验。两个单位都在学校文件基础上制定了院系工作实施细则,经征求教师意见,形成了共识,并在今年申请职称晋升的教师中开始试点评定。中文系结合院系工作实际,研制了工作量的计算指标,对中文系传统育人项目——导师制工作量给予认定。通过采取教师提交和系里收集两个途径齐头并进的方式,快速有效地建立起了系教师教学档案数据库。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于今年上半年就对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进行了明确,通过公开课活动浓厚了学院教研氛围,在工作中探索建立以评定促进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

与会教师发言
大家讨论中一致认为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定办法颁布实施在引发教师加大教学精力投入和积极行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学习成效与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更多教师极大重视。更多教师主动申请开设公开课,院系教研活动大幅增加。院系教研氛围大大增强。讨论中大家也表达工作推进中的一些困惑。例如,目前获得评定等地“优秀”的标准比较高,很多用心教学的教师难以企及;本年度质量评定的对象以申请职称晋升教师为主,容易误导大家认为质量评定办法仅针对部分教师;质量评定在推动本科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可能因为更多评价标准导致一部分教师转而选择研究员系列晋升,因为研究员系列岗位没有为本科生上课的硬性职责,从长远看这样造成的局面反而对本科教学不利,等等。
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各个院系交流了工作经验,相互间学习了工作方法。很多疑问得到解答,不少工作中的困惑得以消解。人事处和教务处积极回应问题,认真参与讨论。人事处介绍了学校即将开展的人事制度改革思路,在定编的基础上实现全校各类教师的分类管理,构建与之配套的荣誉体系和薪酬体系,通过完整的人事制度建设,真正实现增强教师岗位责任意识,激励教师教学使命感。教务处介绍了学校目前正通过新教务系统二期建设和在线课程中心建设,尝试完善教学质量评定的信息化手段,方便教师教学档案建设和相关数据的采集;明确教学质量评定工作已被纳入学校常规性工作,不仅针对申请职称晋升的教师,而适用于全体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今年是办法首轮执行,学校将根据工作实际不断调整完善,确保相关工作扎实高效;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纲领性文件的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定办法将在切实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