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寒假赴香港大学研修汇报会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闵行校区行政楼226会议室拉开帷幕。会议首先对港大交流之行进行了全景回顾,随后分别从课堂体验、校园环境、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大陆内外教育的思考与剖析四个方面带来“港大专题”成果展示,之后三位同学分享了心得体会。同学们的汇报声情并茂,体现了港大之行的思考与收获、心声与期盼。金融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濮晓龙、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平雄、软件学院副院长姜宁康三位老师对同学们的展示与发言作了简短的评论与回应,对“主动参与、跨专业学习以及更广泛的校园合作”等想法表示赞同。与会学生与出席会议的各院系相关教师和教务老师也进行了互动交流。最后,教务处副处长陈灵犀老师进行总结,展望学生、院系、校方携手合作的良好局面,实现创新与发展。

2014年2月9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45位同学赴香港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港大之行中,引人入胜的讲座带给同学们深刻的思考和启发:陆仁龙教授的《香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我校学生深刻剖析了香港的发展轨迹与未来走向;何伟帜博士《说话的艺术》以情理动人,堪称精彩和实用并存。走进港大的课堂,纯英文的教学环境,轻松愉快互动的课堂氛围,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专业助教的全程协助以及学生们的专注与活跃,国际范的课堂魅力迎面而来。在港大的计算机实验室,了解到人工智能方向的前沿进展;在国家网格中心实验室,参观到体积庞大的超级计算机。同学们切身体会了港大严谨又不失活泼的实验氛围。在课堂之外的马宝宝农场之行,同学们走进自然,关注城市扩张和农业坚守之间的矛盾,感受到了大学生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与硕博士们的交流、感受学生社团独立自治的自由氛围,同学们用眼睛和耳朵真实地体会了港大的教与学、感受了港大活跃的文化与严谨学术的碰撞,看到了一所充满魅力的大学。

从东方明珠到东方之珠,只需要改变一个汉字,从上海到香港,只需要乘坐飞机飞越1200多公里,但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到具有世界眼光的人,还需要走完多少路途,经历多少时光呢?港大的学习交流中,同学们不仅用眼睛去观察、用双脚去丈量,更在用心灵感受、用头脑思考。所见所思所感引导同学们对课堂教学、自主意识、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思考。
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广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更全面的要求:优秀的学习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更广阔的视野和包容观念。港大很好地灌输了“全人教育”,大学是一片丰沃的土壤,给了学生成才、走向社会的全方位的资源,学生要主动补充自己不足的,而非仅仅是老师灌输的各种知识与考试。“老师——助教——学生”三位一体的高效课堂,带给同学们获取、发现新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一种投入的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和投入才能最大化的实现知识的“传输——接收——转化——讨论——分享——反馈——共赢”。学术研究需要全局的眼光,广阔的视角结合渊博的知识基础才能更深入地研究科学;需要全心的投入,真心的热爱;需要传承与合作。学校需要学生的参与,要树立“我要参与”的积极观念,分享看法、发散思维,增强面向社会和大众的责任和担当。优秀的学术人才,不仅仅有深厚的学术知识和高超的能力作为支撑,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时代与社会赋予的期望。
拔尖创新计划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他们的汇聚不是一次简单的加法,更是一场智慧的、全方面的碰撞与交融。通过互相的学习、竞争,与一流学校的交流比较,彼此激励奋发。“追求卓越,搏尽无悔”,这是港大学生都在念的一句话,在学习中积淀智慧,在寻找中坚定方向,洞察自我,掌控未来,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全心全意地付出,充实自我,挑战自己,成长为学术水平坚实兼具社会责任的优秀人才。这是学校的期望,也是同学们对未来应有的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