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我校召开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本次会议延续去年四大公共课改革精神,进一步讨论如何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扎根落地。副校长陆靖、体育与健康学院领导、任课教师和教务处管理人员等二十余人参加会议。
首先,体育与健康学院汪晓赞院长从顶层设计、具体改革方案、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汇报了最新改革思路,强调了改革重点在于形成体育俱乐部制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课内和课外的各类体育专项,并整合教学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大学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视频资源,与之配套地构建包括学分考核、积分考核以及体制健康测试三部分的一整套激励性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分析了改革成效依赖于人力资源、经费资源、场地资源、管理系统、制度建设等多维保障。接着,与会人员各抒己见,针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课外俱乐部制的划分依据、开展分层教学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充分且热烈的讨论,并在实施课内外结合的俱乐部制教学、成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公布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等具体做法上达成共识。
陆靖副校长肯定了体育与健康学院在调研学生需求、研制改革方案,细化改革举措上所付出的辛勤工作。他指出,改革目标应充分体现“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以及“使学生形成伴随一生的运动爱好”的宗旨。明确改革难点是逐步打破课程内外相对割裂的教学壁垒,建立灵活多样的俱乐部制机构,这不仅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也是对学校管理体系的调整与优化,还将是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必须基于教学秩序的稳定与有序,既要大胆设想,更要谨慎推进,经充分论证后在孟宪承书院先行试点,待实践验证后再全面推广。最后,他希望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包括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内的四大公共课程改革,共同为改革建言献策,形成师生齐心、共促教学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