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举办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高阶研修班赋能基础教育改革

发布者:王华文发布时间:2025-07-21浏览次数:59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师开展新课程方案要求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带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综合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2025年7月14日,由教师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高阶研修班”在闵行校区正式开班。本次研修班为期五天,来自全国17所学校的41位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基础教育跨学科教学改革的方法和路径。

合照.JPG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吕长虹教授首先致辞。他指出,基础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2022发布的义务教育新课标强调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落实新课标要求需要师范大学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探索。华东师范大学率先于2017年在师范生培养中融入跨学科教学能力的要求,同时与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联合教研、面向社会开放前沿教学资源、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比赛搭建交流平台,不断辐射教学与研究成果。他希望学员通过在本次高阶研修班的学习,将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真正在一线教学中落实好课程的核心素养。

吕院长.jpg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安桂清教授做题为“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核心议题辨析”的报告。她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跨”学科的,但一定要立足于学科、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否则就没有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会造成课程的“空心化”。立足于学科后,要考虑课程的主题和任务中还涉及到哪些其他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技能、这些核心概念和技能是否真正服务于课程的问题解决,以此来判断是否真正需要跨这些课程。在具体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她主张采用逆向教学法,严格遵守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将知识的学习嵌入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中,边做边学。在学习评价环节,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有效失败问题,让跨学科学习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安桂清.jpg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郭洪瑞老师做了题为“如何系统规划与架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报告。他历数了新中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剖析了本次课改在“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原则下以跨学科为着力点的理论依据与育人诉求。他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既重视知识学习又兼顾探究实践,是无需另设课程就能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真实情境下问题解决能力的最佳方案。同时他也强调,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时一定要明确主学科立场,要用主学科的知识概念和方法手段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最终回到主学科的学习目标上,并且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和评价也应该随之改革。最后,各小组在所学基础上,讨论确定本次研修所要完成的案例主题。

郭洪瑞.jpg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助理、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吴平颐高级工程师讲解了“如何设计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他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撰写要考虑四个方面:要兼顾课程的学科立场、跨学科性和实践性,以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习目标既是课程起点也是终点,需要与内容组织、学习过程和评价手段相一致,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应明确主学科和关联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要求,并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学习目标的撰写应体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叙写逻辑以学生视角撰写,确保目标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各小组根据已经选定的主题,讨论确定了所要设计的跨学科课程的目标,并通过分享和互评进行优化完善。

吴平颐.jpg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黄丽娟老师讲解了“如何合理架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她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通常是以任务或者问题的实践探究展开架构的。任务驱动的探究活动是通过一系列有逻辑顺序的任务链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问题驱动的探究活动是通过相互关联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以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任务驱动与问题驱动可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在跨学科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具体学习内容选择任务驱动或问题驱动,以确保内容和目标的统一。接着,黄老师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任务链和问题链的具体构建方法。各小组根据所学,讨论确定了本组案例的大任务或大问题,并细化为具体的任务链和问题链。

黄丽娟.jpg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王华文工程师讲解了“如何高质量地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她指出,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明确学科知识的落实,确保学习活动指向具体素养的培育;要避免只列出活动框架、对活动仅有简单描述的宽泛设计。需要从任务、活动链和学习知识三个层面对学习历程进行细化,并通过自查问题清单不断优化,确保活动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为确保学习活动顺利开展,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可以从提供什么支架、用在哪里、什么时候使用、使用效果四方面思考支架的设计。接着,她从问题案例入手,逐步分析演示,不断完善活动历程和学习支架,最终形成一个模板案例。各小组根据所学,继续优化小组案例的活动和支架设计。

王华文.jpg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居晓波老师讲解了“如何设计有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评价”。她指出,评价必须对应学习目标理念和学习过程来设计,重点强调了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因表现性任务过程可观察,对应的表现性评价就可以检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知识和技能的达成情况,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且经常使用的评价方式。在具体实施评价时,要提供详细的评价量规,可用SOLO模型检测量规设计的质量,也可借助AI工具丰富和完善评价量规。各小组结合所学,继续讨论设计小组案例中的学习评价部分。

居晓波.jpg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跨学科分中心姜冰倩工程师讲解了“如何用 AI 赋能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姜老师首先介绍了AI的工作原理、大模型应用场景和跨学科教学提示词的撰写技巧。接着,姜老师介绍了智能体和大模型的区别,并带领学员搭建了符合自身教学需求的智能体,使学员在以后的跨学科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借助自己搭建的智能体协助生成跨学科主题、基于主题推荐关联学科、对已有主题进行优化、结合主题生成学习目标、修改已有的学习目标等。

姜冰倩.jpg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教研员姚军老师做了题为“如何开展跨学科课程的建设与教研”的报告。姚老师将综合实践课程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做了对比。他认为,可以从“学以致用、用以治学”“通过做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角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经验迁移到跨学科课程中来。各小组学员需要将所学内容转化为本校或本区域教研活动方案,并在以后的校内或区域内开展教研活动,以支持跨学科课程的开发、迭代与深化。

姚军.jpg

7月18日下午,各小组代表分享了本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案例设计情况、高研班学习心得和在本校牵头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的构想。现场专家对每组内容进行了点评,给出了持续改进的意见。随后,专家为参训学员逐一颁发了结营证书。

颁奖.jpg

在为期五天的研修中,来自全国中小学 41位教师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与交流中。学员们一致表示,研修学习打破了他们对跨学科原有的片面认知,对跨学科的内涵和做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回到自己学校后还会继续将高阶研修班所学应用到跨学科教学中,持续迭代课程内容和方法,并带领自己学校教师一同探讨跨学科教学的做法。



精彩瞬间

DSC_996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