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我校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微认证项目落地,3月9日,在闵行校区办公楼会议室召开基于微认证项目推进的师范生培养研讨会,研讨会围绕智能时代下师范生培养与评价改革,落实微认证项目推进的有关工作,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教务处处长孟钟捷、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各学科微认证项目负责人及所在学院教学院长等20余人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主持。
首先,孟钟捷分享了学校在人工智能助推教育转型方面的思考,他提到,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2021年9月,我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工作队伍建设项目中,我校对高校教师、师范生、中小学教师有着不同的项目目标。尤其对师范生,学校将持续优化“智能新师范”未来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推进一批以师范生教学能力微认证、人工智能助力跨学科的培养项目。同时,孟钟捷也向在座老师重点介绍到,学校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在我校开放教育学院和教育信息化技术学系分别成立了信息化教学分中心和跨学科教学分中心,进一步推进我校未来卓越教师在智能教育方面的培养工作。
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就微认证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做了简要分享,她与在座学科微认证项目负责人分享了我校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微认证标准研制的经验,并以必修课《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一课内嵌微认证能力点为例,说明微认证对于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评价的促进作用。此外,她还以部分学科微认证标准为例说明目前各专业推进的情况,部分存在能力点颗粒度较大、能力点发展梯度不明显等问题,同时,也对各学科微认证项目的后续推进提出了建议。
后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陈月兰副教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章瑛副教授向在座各位专业分享了数学和思政两个学科微认证项目的进展。陈月兰老师尤其提到,开展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微认证工作,对促进数学师范专业先向更高级别认证、优化师范类课程,培养卓越的师范生有积极作用。章瑛老师与线上线下各位老师共同讨论了将微认证的方式用于校内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过程性考核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巧妙内嵌到学科课程中等问题。
在座老师积极参与讨论,历史学科微认证项目负责人李月琴提到关于微认证能力标准职前、职后应当体现阶段性差异,孟宪承书院副院长梁宏亮提到学生师德评价指标研制的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左志宏提出学前学段的微认证能力标准体系研发与中学学段有极大差异等。
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是我校于2021年研制发布的师范生能力认证体系,本次研讨会聚焦通过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将进一步推进我校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微认证项目落地。